[聯合] Lasutan部落豐年祭 跳戰舞迎賓

「感謝祖靈庇佑,也希望青年返鄉,共同維護並推動部落傳統文化。」花蓮縣長夫人徐榛蔚昨天參加花蓮市國裕里Lasutan部落豐年祭,以原住民語向族人問候,許多族人驚喜,也回報熱烈的掌聲;Lasutan頭目李吉勇非常高興,指著掛在豐年祭會場周圍的旗幟鼓勵族人「說族語,從我開始!」

[中時] 以學術之名 原民轟台大偷神木

南投信義鄉山林共治自救會等多個原民團體,不滿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未事先告知,就把2棵因風災傾倒的千年紅檜神木,從原住民傳統領域運出,昨集結上百人到台大校門口抗議,要求台大將「竊占」的神木歸還,以慰祖靈,否則不排除採取更激烈的行動。

[自由] 〈台北都會〉聯合豐年祭冷清 挨批不尊重

二○一四新北市「原祭」原住民族嘉年華會系列—聯合豐年祭,昨天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舉行,活動強調十六個族群代表參加,展現多元的文化內涵,偌大的廣場卻因出席的人少,相當冷清;原住民族議員痛罵原民局輕率的做法藐視原住民文化,令人氣憤。

顯示具有 反美麗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反美麗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立報]腳踏東海岸 耳聽土地悲歌

2013年4月21日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台灣的東海岸,從東南到東北角,碰到的問題都一樣,政府、財團圈地,用BOT陷阱,讓人民處在恐懼中,我們將這些訊息帶到台北,希望喚起全國朋友,共同守護台灣僅剩的美麗天堂!」「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成員那布激動說出17天徒步東海岸的感受。
為抗議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的BOT開發案,近20名由自由工作者、音樂人、原住民、外國人組成的「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推著載滿原鄉部落信物的手推車,步行17天,從台東走到台北,行程超過265公里,歷經日曬雨淋,走到雙腳疼痛、腳底磨破皮、長水泡,仍堅持走完旅程。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21日在凱道升起狼煙,10多名青年扛著「還我傳統領域」竹筏繞行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將各部落遭遇到的土地困境訊息傳遞出去,讓全國人民知道,他們不要告別東海岸。(圖文/楊萬雲)

來自台東都蘭,51歲的Laway全程打赤腳,以貼近土地的方式行走,他坦言:「每當石頭刺到我的腳,我就痛一下。」腳趾纏著繃帶的Laway,每天比其他人更早起床,為雙腳敷藥、包紮,憑著意志力、對祖靈的信念,撐到最後一刻。沿途相遇的部落耆老將土地遭到政府和財團霸佔的消息,連同信物,一起託付給他,希望他傳遞出去。
跟著Laway徒步的是一只繫著鈴鐺的手杖,手杖每敲一下,提醒自己別偷懶,繼續往前進。他說,這串鈴鐺來自於靜浦部落的耆老,已傳承8代,這串鈴鐺的意涵是傳遞訊息,彙整族人想法、痛苦,藉由鈴聲散佈,讓更多人明白。

▲來自台東都蘭的Laway帶著一只已傳承八代,繫有鈴鐺的手杖,步行17天到台北,希望能把部落的聲音散布出去。(圖文/楊萬雲)

行腳團旅程的最後一天(20日)下午3點半,在2千名民眾陪伴下,總算完成最後4.2公里路,抵達凱達格蘭大道,行經美麗灣關係企業的美麗信花園酒店時,那布帶領群眾高舉芒草,向上天控訴,期望終止美麗灣開發案。21日早上,忍受著低溫,行腳團前往總統府,在「吼海洋」歌聲中升起狼煙,10多名青年扛著「還我傳統領域」竹筏繞行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將東部各部落遭遇的土地困境訊息傳遞出去,讓全國人民、以及總統府具有決策能力的官員知道,他們不要告別東海岸。
行腳團成員來自四面八方,不分原漢,是跨世代的組合,年齡分佈從19歲到60多歲,還有兩名來自美國、澳洲的外國人Brain、Michael。超過265公里的旅程,沿途經過刺桐、都蘭、比西里岸、靜浦部落,見證美麗灣、都蘭鼻、三仙台等開發案的影響。

不當開發 影響人類也影響環境

行腳團隊長,來自台東的饒愛琴語重心長地說,17天的旅程,「如同一場土地悲歌之旅」,聽到眾多當地人訴說不公的土地故事。有位70多歲的阿嬤,陪著行腳團從港口部落走到豐濱國中,沿途介紹當地生活,原先種水稻、採海菜的地方,現在變成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露營區,她很無奈。
人類不當的作為,不單人類受害,大自然默默承受一切衝擊。饒愛琴回憶,她走到港口部落,看到太平洋激起的陣陣浪花,旁邊一塊石碑上寫著:「人定勝天」,她不滿人類總以為自己可以贏得最後勝利,不斷發明新東西,希望獲得更多,永遠不滿足,「就像財團賺得永遠都不夠!」
回想200多公里的旅程,22歲的林先生感嘆:「種種工程、大量水泥正在改變東海岸。」他提到比西里岸部落,其名原意是放羊的地方,多年前,由於政府不當工程,投入大量消波塊,使得比西里岸的沙灘逐漸消失。部落耆老談到,小學時僅須走5分鐘便可抵達沙灘,族人與自然共生,現在因為水泥工程,族人必須繞一大圈才能到沙灘,無法親近海洋,破壞仰賴採集海洋資源維生,自給自足的生活。
旅途中,哪一段最艱辛?36歲瑞玉毫不猶豫地指出,倒數第三天,開始進入吵雜、空氣不好、充滿開發的台北市,承受強烈壓迫感,很不舒服,此時心中浮現期望旅程盡快結束的念頭;就連第三天,行腳團遭到狂風暴雨的侵襲,也比不上都市的煩悶,越往北走,心情越沉重。瑞玉說,沿途看到許多地方面臨開發壓力,政府和財團任意圈地,像是走到宜蘭一處私人飯店,嘗試想進入沙灘,服務人員以私人土地為由拒絕他們,顯見海灘私有化的結果,拉高人們親近大自然的門檻。瑞玉坦言,她抱著非常難過的心情走完這趟旅程,除了美麗灣,東部仍存在其他開發案,據她所知,美麗灣是開發面積最小的,她非常憂心東海岸的美景即將消失。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20日抵達台北東區,約有上千名民眾加入遊行,響應守護東海岸決心。(圖文/許純鳳)

來自澳洲,住在台灣10年的Michael大力稱讚東海岸是非常漂亮的地方,不應由美麗灣獨占,他最喜歡台灣人經營的小生意,富有濃厚人情味、在地特色,倘若依此方向發展,可以吸引更多觀光人潮。這趟旅程中,Michael感受到原住民的熱情,不論客人來自何方,都很熱切款待,行經某個部落時,族人舉辦簡單的儀式,幫助他們去除霉運。一路上,Michael背著港口部落託付給行腳團,用黃籐編織而成的籐環,他表示,籐環代表原住民團結在一起的力量,他抱持謙卑的心,背著籐環,向終點邁進。被問到旅途是否很艱辛時,Michael微笑著說:「有時候,愛是辛苦的。」他正是因為愛台灣,才會走這一趟路。

拒絕單一想像 開發方向應共同規劃

行腳團成員,刺桐部落族人林淑玲指出,外界常認為原鄉部落很貧窮,需要更多經濟發展,然而在17天的徒步行動中,她看到的部落樣貌,「不是貧窮,而是快樂」,知足的族人們在自己的土地認真生活,採集自然資源維生,那一幕,真的很讓她感動。部落耆老們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雖然有些部落很早面臨土地開發的議題,不過他們沒有喪志,一邊抗爭,一邊默默守候土地,給予她很大的鼓舞。
不可否認,東部人存在對經濟發展的渴望,林淑玲語重心長地說:「不是說不要發展,而是倘若只靠單一想像,例如憑藉著蓋飯店取得經濟利益,卻可能剝奪當地人的生存空間。」她認為,土地利用不能仰賴財團主導,而是由下而上共同規劃。

▲行腳團與聲援民眾21日在凱道升起狼煙,呼籲政府重視「不要告別東海岸」行動的訴求。(圖文/楊萬雲)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團由反反反行動聯盟發起,抗議台東美麗灣渡假村不當的BOT開發案,環團曾經提起環評無效行政訴訟,雖然獲得勝訴,去年底台東縣政府執意再次召開環評會議,結果「有條件通過」,憂慮東海岸的其他開發案比照辦理,反反反行動聯盟決定徒步從台東走到台北,期望凝聚人民力量守護東海岸。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立報]行腳救海岸 溪洲結盟相挺

2013年4月17日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18日晚間,位於台北的溪洲部落將和花東前來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腳團進行結盟,表達部落對於行動的支持。
「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腳團4日從台東刺桐部落出發,主要訴求除反對台東縣府對於財團開發海岸、美麗灣飯店環評案的態度之外,也邀請關心族群、環境議題的朋友一起參與,用行腳方式走過花東各地部落,交流彼此的想法、困境,由行腳團帶往北部。
行腳團18日將在溪洲部落與在地族人進行分享會。溪洲部落青年會長張祖淼說,溪洲部落會以結盟的方式,表示部落對行動的支持,張祖淼說,溪洲部落是一個都會河濱部落,經歷過漫長的與政府對話、抗爭、協商階段,不斷跟官方溝通,雙方才能夠慢慢找出解決之道,讓政府能用真正具備居住正義的方式,讓族人安穩定居。
張祖淼肯定新北市政府願意將溪洲部落規劃為第一個原住民社會住宅的美意,但至今仍然卡在房舍經費遲遲沒有下文,導致溪洲部落社會住宅遲遲無法定案,也讓溪洲部落族人傷透腦筋。
「無論是都會型或者是倚賴觀光的區域,在地政府其實都可以找出方法為民眾謀福利。」張祖淼表示,都會區的政府已經讓族人看見了初步誠意,呼籲擁有多元族群的台東縣府也可以釋出善意。
20日之前,徒步行動最後兩個沿途分享會,18日在溪洲部落、19日於三鶯部落。「不要告別東海岸.反美麗灣文件展」持續展出中,至28日止,地點在時光1939(花蓮市民國路80巷16號)。

[立報]不要告別東海岸行動 志工「徵」的就是你

2013年4月17日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腳團已經抵達台北,20日會從台北東區出發遊行,凱道集結舉辦音樂會,21日在凱道施放狼煙,表達守護東海岸、原住民族部落反對過度開發破壞的決心。
20日有遊行、凱道音樂會、以物易物市集、部落土地議題帳篷會、夜宿凱道等活動,21日上午則是凱道狼煙記者會。
20日遊行路線,下午1點於台北忠孝東路頂好市場前集合,2點出發,沿忠孝東路、建國南路、八德路、林森南路、青島西路、中山南路最後抵達凱道。
「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凱道音樂會」FB粉絲頁面上正在發動呼喚熱血青年動員,無論是原住民青年或關心環境的朋友,都歡迎一起加入志工行列,或參與遊行隊伍。目前志工人力需求包括糾察組、清潔組、場地組、機動組、行前準備組、報訊護衛組、竹筏遊行組。
其中報訊護衛組、竹筏遊行組較為特別,刺桐部落族人林淑玲、太巴塱部落族人Namoh Nofu都提到,遊行隊伍中會有一列青年扛著竹筏前進象徵「報訊」,「報訊」在各部落間是項重要的工作,也象徵這次行程中,各部落用行走的方式把消息和行動串連在一起。
Namoh Nofu說,竹筏頗具份量,需要青年們站出來協助,歡迎有熱血和使命感的年輕人趕快找他報到。報訊護衛組就是擔任竹筏組員的守護者,也要幫忙維持現場秩序。有意願擔任各組志工的朋友,詳細資訊請見活動FB。

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https://www.facebook.com/east.coast.is.our.vibe

[立報]部落新聞眼:從「驚鴻一瞥」到「定睛凝視」

2013年4月17日

■林福岳

再過兩天,4月4日從杉原灣徒步出發的20餘人,就要步行到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將部落的聲音一路帶到總統府前。
這批人是一群關切東海岸生態與部落文化的個人與團體,透過17天265公里的苦行,擎著「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凱道音樂會」的旗幟,要求執政者立即檢討漠視當地人文生態的「發展模式」,轉而呼喚從傳統走來的、在地多元的、深厚的、可持續性的、小而美的發展政策。
這個行動和訴求說來有些悲壯,政府始終沒有能夠好好聆聽原住民的聲音,總是敷衍、推諉、搪塞;甚至欺瞞、使詐、迫害,逼得原住民只好用這種方式看看能不能喚起政府的重視和民眾的支持。按照東海大學施聖文老師的說法,這種做法是身體的苦痛成為最後的「武器」,「苦行」成為一種抗爭政治的過渡。
但是看看近兩周來的新聞,最先充斥著于美人的家務事,接著鋪天蓋地關於《我是歌手》節目的新聞,然後是連篇累牘台灣的炸彈案和波士頓的爆炸案,這件原本期望引發關切和注意的事件,就被淹沒在這些新聞中,不復聽聞。
或許我們不該在期望他們做額外的工作,但是社會運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召喚公民社會對於運動主體在正義和利益上的訴求,建構認同和表達支持。這就是社會運動中所謂「共識動員」的概念,社會運動發動的過程中,社運的領導者要企圖經由說服,來改變社會大眾參與與否,也就是要動員人們心中對社運的認同。但是運動本身並不能有效或完取得詮釋權,仍然必須依賴某些媒介,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
因此,這個活動如何取得媒體的青睞,可以佔有版面和篇幅來傳遞訊息,甚至形成社會關注的議題,就是非常重要的運作策略。像是反核四運動,一開始投入和關注者,僅限於少數關心環境的人士,可是當富豪富邦蔡明忠的前主播老婆陳藹玲以她的名氣及財力,結合名流人脈,找吳淡如、陶晶瑩、徐璐、李烈、方念華、葉樹姍、丁乃竺等一干名女性共同發起「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號召10萬媽媽一起為孩子監督核電廠安全,這就吸引了媒體目光,大力加以報導。
畢竟「每一個媽媽都關心孩子的未來」這個訴求,太鮮明而易被接受,因此反核四一躍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從共識動員的觀點來看,是社會運動一次非常成功的媒體策略運作。
原住民的各種運動多年走來,始終沒有辦法獲得社會大眾的注目,人數少和議題的邊緣,固然是客觀的因素;但是在運動策略上,始終沒有辦法有效地召喚主流社會在觀念上的認同、更遑論行動上的參與。
怎麼樣借助公關或是媒體策略,讓社會大眾從瀏覽式的驚鴻一瞥,轉換成為專注的「定睛凝視」,是運動者和團體最需要的能力,同時也是一大挑戰。當有一天,社會大眾都願意「凝視」原住民的時候,原住民的聲音才會被聽進去,原住民的形象才能夠深植,原住民的處境才能夠被了解。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立報]我要沙灘 比基尼上陣反美麗灣

2013年4月17日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我要沙灘,不要水泥!」環保團體17日帶領民眾高喊。穿著清涼的比基尼、海灘褲的7位環保藝術行動者,身上彩繪山海圖式,在美麗灣相關企業—美麗信花園酒店大門前,上演行動藝術,反對美麗灣渡假村進駐台東杉原灣,拒絕東海岸水泥化。
儘管美麗灣BOT開發案已在去年12月「有條件通過」環評,但是爭議未休,環保團體痛批整起開發案先行興建渡假村,才舉辦環評,不符合程序正義。台灣野蠻心足生態協會專員陳凱眉憂心,此例一開,其他開發案恐會仿效,造成東海岸更多水泥化,損失更多全民共有的天然資產。

開發仍需維護自然資源

「如果你們到台東杉原灣去玩,絕對不要去住美麗灣飯店,理由很簡單,因為它非常難看!」長期關心東海岸議題的民眾王舜薇高分貝呼籲,她強調,不是反對台東進行開發,開發前提必須維護自然資源、尊重當地原住民文化,而非與財團聯手霸佔台東杉原海灣。

環保團體人士17日穿泳裝在美麗灣相關企業的台北美麗信花園酒店前,用身體彩繪「我要沙灘,不要水泥」,「拒絕海景水泥化,私有化」 等字樣,表達拒絕海景水泥化私有化訴求,希望全民參與「不要告別東海岸」遊行活動,保住台東最美麗的海岸。(圖文/姜林佑)

身著比基尼的李采薇曾到台東杉原灣看過美麗灣渡假村,外觀是歐式建築,和當地的山海風貌很不搭,民眾到花東旅遊,就是希望體驗在地文化,不想看到大型的水泥建築,政府卻將海灘賣給財團,消滅在地文化,她呼籲民眾重視東海岸的發展,不要讓美麗天然資源遭到水泥化。

得利的絕非當地居民

另一名身上彩繪「反美麗灣」的李俊達來自花蓮,他不滿地說,許多天然環境開發後,慘遭水泥化,連同生活環境都被摧毀殆盡,得利的永遠不是當地居民,旦是類似美麗灣開發案的情形,卻持續在東海岸發生。陳凱眉希望全民共同關注東海岸後續的發展。
台灣野蠻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發起「不要告別東海岸」系列活動,從4月初開始,20多人從台東杉原灣出發,一路步行2百多公里,預計20日抵達台北,倒數4.2公里路,預計下午1點抵達台北東區的頂好市場。

▲環保團體人士17日穿泳裝,身體彩繪「我要沙灘,不要水泥」,「拒絕海景水泥化,私有化」 字樣,在台北車站及西門町街頭快閃活動,大聲呼籲4月20日和從東台灣走來台北的徒步行動隊一起上街遊行。(圖文/姜林佑)

環保團體呼籲民眾一同參與最後一段路,屆時將經過美麗信花園飯店,進行驅逐惡靈的儀式,下午4點到達終點凱道,參加音樂晚會,以歌聲表達不要告別東海岸的訴求。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蘋果] 不要告別東海岸


2013年04月07日

       去年底美麗灣違法環評在該迴避委員不迴避、委員偷跑到2樓密室決議通過後,台東杉原棕櫚渡假村日前被發現開始施工進行水保計劃;上周五,花蓮豐濱鄉公所利用一場任意更改時間、地點的不正式會議,通過要在石梯港「填港蓋劇場」,大建設掏空部落文化與自然資產的時代來臨。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自由] 南島社大/反美麗灣 凝聚地方共識

南島社大/反美麗灣 凝聚地方共識
2013/03/15


台東社大木工春季班學員上課場景。(記者黃明堂攝)

南島社區大學創校於民國九十年,是台東第一所社區大學,後來台東縣政府也官辦台東社區大學,縣政府透過招標委外辦學,南島社大年年得標,形成兩校共存體制。

台東南島社大在反焚化爐、反美麗灣等重大地方議題上,擔負起凝聚在地共識的重擔。

社大課程也常緊扣在地產業,例如「檳榔文化學」,告訴原住民種檳榔、水土保持怎麼做,檳榔成分是什麼;還有許多工藝課程、觀光導覽人員培訓等。


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清泰總告訴來上課的原住民:「只要學得一技之長,不但有工作有收入,這些技能也將成為部落資產。」 (記者黃明堂、謝文華)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立報]回家的路有很多條,美麗灣不是其中一條

2013年1月1日

■洪簡廷卉

日前和母親看著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對美麗灣事件的報導。我的母親成長於台東卑南族部落,近30年前離開部落,到了台北展開教職生涯。她下了這樣的評論:「美麗灣飯店不是會創造很多工作機會嗎?而且很多去抗議的都不是台東人。怎麼這台跟別人講的都不一樣?」
因為主流媒體報導的,常常都是一面倒,不多著墨反對者的立場,一昧將反對者塑造成「反開發的外地人」。就連我那身在資訊比起原鄉發達許多的台北、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母親,往往也會被這種不對等的資訊傳遞給蒙蔽。
於是我解釋著,所謂的工作機會,常常又是對部落族人、當地居民的另一種歧視,我反問她:「當初知本溫泉區開發,那魯灣那些高級飯店進到台東,不也是說會讓當地人有更多就業機會回鄉工作嗎?但怎麼許多和妳同輩的長輩,還是選擇留在台北或西部工作?」
生態環境保育、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永續發展、政府和財團的守法與否,都是公共議題,怎麼可以用是不是台東人來區分?更何況,許多反對者,是來自不同原住民族部落的族人,或是在台東定居的居民,更有在外讀書、工作的台東的孩子。只是主流媒體只把重點放在支持的地方民代、附近居民身上,一竿子打翻的說,反對的是台北來的環保團體跟大學生。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2012年6月2日重新召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環保團體和近2百多位民眾到場抗議。(圖文/中央社)

一個美麗灣事件,再度突顯媒體壟斷的可怕。不是我們的長輩無知,是他們沒有管道得到多元的論述,那這就是你、我的責任,把另一種觀點,帶回家。
如果在這個不公不義的事件中,財團、政府是主謀,那這些立場偏頗的媒體,就是幫凶。而我們身為「人」的尊嚴,就在這三者的勾結互利中被踐踏。
在外的孩子們,我們回家吧。回家告訴我們的長輩,美麗灣不是吸引我們回家的拉力,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我們反對美麗灣。我是台東的女兒,我支持在地就業、永續發展和公義開發,只是,回家/發展的路有很多條,美麗灣並不是其中一條。請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那些包裝過虛偽不實的謊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助理)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蘋果] 千人對嗆 美麗灣有條件通過

2012年12月23日
【汪智博、劉人瑋、王玉樹╱連線報導】爭議多時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昨進行第7次環評審查會,逾千支持與反對民眾隔著馬路叫陣、對嗆,濃濃火藥味一路延燒至環評會場內。環保人士雖多次以程序問題阻止會議進行,甚而跳窗衝入場中,不過很快就遭警架離。但最後出席的8位環評委員(包括縣府3局處首長、5名學者),還是決定「有條件」通過環評。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蘋果]反美麗灣 音樂會 文件展沙灘開跑

反美麗灣 音樂會 文件展沙灘開跑

【汪 智博╱台東報導】由「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發起的「沙灘、海洋、Fudafudak─永遠的天堂」音樂會與文件展昨日正式開幕,包括歌手張懸、巴奈等人 輪番說明反對美麗灣開發案,同時為杉原海灘正名為阿美族語「Fudafudak」。張懸更手持「拆」字毛巾疾呼「歡迎各地年輕人來台東聽音樂會,支持並要 求政府修正錯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