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Lasutan部落豐年祭 跳戰舞迎賓

「感謝祖靈庇佑,也希望青年返鄉,共同維護並推動部落傳統文化。」花蓮縣長夫人徐榛蔚昨天參加花蓮市國裕里Lasutan部落豐年祭,以原住民語向族人問候,許多族人驚喜,也回報熱烈的掌聲;Lasutan頭目李吉勇非常高興,指著掛在豐年祭會場周圍的旗幟鼓勵族人「說族語,從我開始!」

[中時] 以學術之名 原民轟台大偷神木

南投信義鄉山林共治自救會等多個原民團體,不滿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未事先告知,就把2棵因風災傾倒的千年紅檜神木,從原住民傳統領域運出,昨集結上百人到台大校門口抗議,要求台大將「竊占」的神木歸還,以慰祖靈,否則不排除採取更激烈的行動。

[自由] 〈台北都會〉聯合豐年祭冷清 挨批不尊重

二○一四新北市「原祭」原住民族嘉年華會系列—聯合豐年祭,昨天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舉行,活動強調十六個族群代表參加,展現多元的文化內涵,偌大的廣場卻因出席的人少,相當冷清;原住民族議員痛罵原民局輕率的做法藐視原住民文化,令人氣憤。

顯示具有 狩獵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狩獵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自由] 狩獵祭只准獵一隻山羌 原民傻眼

狩獵祭只准獵一隻山羌 原民傻眼

2013/07/07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台東縣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原本計畫昨天展開為期六天的狩獵祭,申請捕捉山羌、山羊、山豬、飛鼠等共廿四隻動物,沒想到縣府農業處只核定捕捉一隻山羌,原民怒批:「一千八百位居民怎麼分享?根本是歧視原住民!」狩獵活動因此暫緩。

狩獵是原住民傳統文化之一。卑南族議員江堅壽說明,小時候根本不用申請,反正「不准打獵」。八十五年左右改成可以報備,八十七、八十八年改提出申請,數量由部落自律,大家以打野兔為多。九十四年原住民族基本法通過後,原住民經申請後,可以在慶典時獵捕少部分保育類動物。

頭目批離譜、欺負原住民

達魯瑪克部落計畫十九日辦收穫祭,六至十二日舉辦狩獵活動,據此向縣府提出相關申請。東興村長胡進德說,部落會議主席巴順興一個月前依規定申請,希望能狩獵山羌六隻、飛鼠十隻、山豬五隻、水鹿一隻、山羊兩隻,但回文只通過山羌一隻,完全傻眼。

巴順興、達魯瑪克頭目古明德也直呼:「太離譜、欺負原住民!」卑南鄉民代表陳四德說,所有獵物交大會管理、分享,不會流入人家中,這是原住民文化傳承、教育的一部分。部落青年周獻庭說,年輕一輩很想跟上山學打獵,但五、六組人馬只能抓一隻山羌,能學到什麼?

農業處︰可申覆 山羊仍不准

江堅壽表示,由於動保團體去年大力反對原住民狩獵,農業處內部決定水鹿、山羊一律不核准,其他保育物種也只核定五分之一的量,去年底卑南族大獵祭前就發生過這種問題,唯一解決之道是提出申覆,或由共同舉辦的其他部落提出申請。

農業處長吳慶榮表示,會請達魯瑪克部落提出申覆,數量會增加到三隻山羌,至於山豬非保育類動物不須申請,其他物種未獲通過,主要是管理辦法中明訂各族群可捕獵的動物項目,達魯瑪克部落提出的動物不在規定當中。

吳慶榮坦承,原本都是由承辦人酌量核准,未來會一律改為三至五隻,但同一部落在一年內活動申請數量不得超過兩倍。至於水鹿、山羊等保育類動物由於數量太少,一律不核准獵捕。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立報]讀者來稿:虐待動物污名加身

2013年5月5日

■李建霖
去年「狩獵祭」,我同其他青年隨著獵人上山,獵人希望向青年們傳遞狩獵技巧與文化,同時也為準備接下來的「小米收穫祭」中部落共享的祭品,當夜我們捕獲一隻山羌,然牠受了槍傷仍未斷氣,於是將牠帶下山來,一位vuvu見了牠直說是救不活了,一直讓牠忍受痛苦太殘忍,便命年輕人割斷氣管好讓牠儘快結束生命,接著輕撫牠的頭禱告,然後告誡年輕人說要感謝牠奉獻了生命給我們。自此,我明白「殺」有殺的道理。
本月2日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動保和原民界的劇烈回響,「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控訴部分原民祭儀活動涉及虐待動物行為,包括抓豬、雞和松鼠的活動。但真正的論戰是始自前一日該單位的粉絲頁上,所發表的論述粗糙、片面的指控原住民於祭儀上虐待上述動物,並附加腳踩山豬的照片做為證明,也沒指出進行上述行為的部落和活動名稱,陳述方式之偏頗有造成網客誤以為原住民族有虐待動物之文化傳統的可能,引起兩方激烈論戰──動保支持者直指任何人都沒有虐待動物的特權,而原民則憤怒單一事件竟渲染至民族印象。
關於狩獵文化的議題,原民與保育團體之間的微妙關係早已不是新聞,當保育思維盛行於台灣設並成為主流價值時,原民的狩獵文化也背負了污名,與土地共同千年的原住民族瞬間成為生態殺手,被指控為森林濫砍和保育類動物絕跡的原兇,原民社群存有與自然平衡共存的一套文化模式,在「生態帝國主義」的霸權思維下,猶如從不存在。
如今動物研究會的指控宛如「狩獵污名」的翻版,動保價值觀幾乎無人反對,當它成為道德武器逕行貫徹正義時,也毫不手軟的襲向原住民族──除了動保價值,其餘不值一提。縱使支持者直呼無關族群,然而這卻與許多媒體複製族群印象的做法如出一轍。
果然,縱使該單位負責人於記者會修正了粉絲頁上的控訴,轉而強調不反對原民狩獵文化,不過部分媒體仍以類似「虐殺動物、祭典原味盡失」為題,部分支持者亦於粉絲頁上斷章取義的指責原民祭儀上的種種行為,這反映了發文者的不專業以及主流社會對原民文化的無知。
欠缺考量的貼文已造成傷害,長期背負諸多負面印象的原住民族相當容易沾黏污名,「懶惰、嗜酒、衛生習慣不佳、販賣子女做雛妓」,如今加上「虐待動物」一罪,集體偏見具有奇妙的沾黏能力,易於將全體成員都冠上負面印象,我不只一次聽聞人們指稱原住民對子女缺乏情感,並舉出將子女販賣做為雛妓以獲得報酬的事例為證,好奇的是卻沒人反推出「漢族都是人口販子」的結論。多位動保人士似乎不解為何此篇發言引起原民之怒,原因或許在於他們並不能體會集體偏見之苦。
「保護動物」已是主流價值,相信原民亦不反對,但是怎樣的行為才叫「虐待」?在不同文化脈絡下有極大的認知差異,以腳踩山豬為證的照片來說,動保支持者幾乎一見此種行為便破口大罵,認為這是羞辱的舉動;不過在曾參與宰殺獵物的人們眼中,腳踩山豬不僅是壓制牠以幫助刀鋒對準要害,減少死亡的痛楚,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強悍的山豬咬傷,因此不是虐待,而是必要動作。這個對峙點的有趣之處在於不同文化脈絡的人們對於「山豬」的想像:是可愛大眼的山豬娃娃?抑或是兇悍又聰明的山林猛獸?又是什麼塑造了山豬想像?這些恐怕也決定了人們對於該動作的解讀。
的確,動物研究會提出的批判對原住民族來說是個省思祭儀與公辦活動差異的契機,也是控訴政府剝奪山林以致原民改採抓豬活動來象徵勇士精神(當然還是不同於傳統祭儀與文化價值)的著力點。不過我仍對於部分動保人士在抽離原民文化的情況下,僅由片面的圖文說明,揮動成為霸權的武器抨擊原住民族的做法感到遺憾。而當我想起vuvu的話,也更堅信在山林裡手持刀槍獵捕山獸的部落居民,會比城市中手掏80元即可大啖雞腿飯卻從沒親手宰殺雞隻的人們,更懂得尊重生命。
(馬卡道族、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自由] 原民狩獵祭 簡易陷阱 重現祖先智慧


原民狩獵祭 簡易陷阱 重現祖先智慧

2011/12/04


因應各種獵物設置不同類型的陷阱,令人讚嘆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圖為抓山豬的陷阱。 (記者林欣漢攝)

〔記者林欣漢/花蓮報導〕花蓮市公所邀集轄內十一個原住民部落,昨天在南濱公園旁空地舉辦狩獵祭活動,現場展示各種獵具,還有耆老教導陷阱製作,大多數原住民就地取材,僅以一小段繩子、一根鐵絲搭配場地竹子,就完成能捕獵大山豬、及小麻雀的各種陷阱器具,令人嘖嘖稱奇。

為傳承及發揚部落傳統狩獵技藝文化,花蓮市公所昨天上午辦理「原住民狩獵祭」,透過傳統祭儀、狩獵器具講說及趣味競賽等活動,讓民眾體驗、傳承部落傳統狩獵文化。參與部落包括拉蘇擔Lasuta、磯固Ciko、吉寶竿Cipaukan、巴爾巴蘭Cibarbaran、根努夷Kenwy、幾可普Cikep、新夏Singsya、華東Twapon、撒固兒Sakor、達蘇達蘇湳Tasutasunan、嘎尼按Kanian等。

市公所表示,狩獵首先除了要了解獵物的生態環境、觀察獵物的路徑,知道捕捉的時間、地點和工具,認識可食的植物、辨識毒蛇等,更要懂得如何渡河、砍柴取火等野外求生技能。陷阱設置分為腳套陷阱,可捕捉山豬、山羌等大型獵物;石板陷阱可捕捉小型鳥類或鼠類;地窖、木刺、竹刺等陷阱則專門用來捕捉更大型的動物,此外,獵槍、弓箭、茅以及配刀,也是原住民狩獵過程中的必備工具。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頭目黃德勇說,各種陷阱的設置必須依照動物大小、習性來設計,捕捉期也大多選在秋冬季節,更不能一網打盡,例如抓到母鳥或幼鳥都必須野放,狩獵富含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除了代表男性英勇及智慧的表現外,也是族群合作的象徵。

傳承父親狩獵技巧的原住民陳金村表示,設置陷阱通常是就地取材,只要一把刀、一條繩子,或是一根鐵絲就能製作,只要運用環境地形,例如利用有彈性的竹子,在必經途徑設置陷阱,獵物通常就能手到擒來。

部落張姓青年說,小時候常隨著長輩在田裡抓野鼠、野兔,長輩也會教導自己狩獵是為了填飽肚子,因此會依生活所需而去獵捕,並不會趕盡殺絕,要讓大自然休養生息,這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現。但由於社會變遷,生活習慣改變,利用自然素材製作陷阱的技藝也逐漸失傳,這次經由活動看到過去的傳統技藝再現,相當令人感動。

花蓮市長田智宣說,希望藉此活動機會,再現原住民族群傳統文化與技藝,了解傳統狩獵祭的意涵,也呼籲民眾注重環保和生命,在傳統和現代保育間取得平衡。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自由] 麻里巴狩獵祭 鄉長澄清非獵殺


麻里巴狩獵祭 鄉長澄清非獵殺

2008/09/24


每年麻里巴都吸引近百隊伍參與,十分壯觀。 (記者蔡宗憲翻攝)

記者蔡宗憲/專題報導

一年一度的麻里巴狩獵祭,2627日在獅子鄉親水運動公園舉辦,眾所矚目的扛山豬溯溪長跑競賽,高達10萬元的冠軍獎金吸引近百隊好手參賽,雖然部分項目受到保育團體質疑虐待動物,獅子鄉長侯金助強調,「活動希望強調原住民的狩獵分享精神,許多項目都已做修正,跟傳統獵殺有很大的不同。」

邁向第5年的麻里巴狩獵祭每年都推出新競賽,除了傳統的扛山豬溯溪長跑、伊插拉嗝攻山頭、擲矛射箭等競賽,今年首創的滾動地球競賽更考驗選手的平衡感及體力。

侯金助表示,滾動地球競賽總共有4個關卡,分別要推大小不同的輪胎,從轎車輪胎、卡車輪胎、曳引車胎到裝水的大鐵桶衝刺3千公尺,選手以接力方式進行,控制巨大輪胎的穩定是最大難題。

狩獵祭主秀的扛山豬溯溪長跑競賽,今年也將有重大變革,有別於往年任意獵捕一頭山豬就可前往終點,主辦單位本屆將獵捕區內的山豬編號,每個隊伍需「對號獵捕」,否則將不予計分,預料將提高比賽難度。

公所也將在活動現場開設露營區,配合現場活動讓民眾能賞月high整夜,此外,公所與恆春半島產業聯盟合作,住宿都能享有優惠價格,如果搭客運到楓港,鄉公所有接駁車從楓港接到活動現場,民眾可多利用。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自由] 花蓮市阿美族聯合狩獵祭 揭序幕


花蓮市阿美族聯合狩獵祭 揭序幕
2007/12/02


做好的陷阱,學生試著把手指放在給鳥兒站的踏板上,果然踏板立刻彈開(圖右下的小竹片),手指也被繩套套住,陷阱製作成功!(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市頭目聯誼會長陳貴隆,昨天在狩獵祭教導年輕族人用簡單的竹子、棉繩,製作捕鳥陷阱,傳承阿美族狩獵文化。 (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市十二個阿美族部落昨天聯合舉辦狩獵祭,現場展示各種獵具,還有耆老教導製作陷阱。事前已向縣府農業局申請捕獵許可,許可期間自十一月中旬起到本月底,族人可以到原住民保留區合法捕獵,但約法三章,只要抓到保育類就放生。

時序進入十二月,花蓮阿美族人陸續舉辦狩獵祭,昨天起,花蓮市幾巴而巴而蘭、吉寶竿、主布、幾可普、幾固及華東等十二個部落聯合舉行狩獵祭,由頭目祈福儀式揭開序幕。

花蓮市頭目聯誼會會長陳貴隆等耆老和頭目,教導年輕人做陷阱,只要用簡單細竹枝、免洗筷及棉繩,就可做出精巧的捕鳥機關。

陳貴隆將棉線繞過竹片,棉線固定在彎曲竹枝條一端,放在雕成Y字形的竹筒架子上,只要小鳥停在上面,鳥脖子就被收束的棉線「套牢」,十分精巧。族人圍在一旁學習,經過多次嘗試終於成功,高興地說「好有成就感」!

除了歌舞同歡,族人們還將獵到的非保育類小鳥、山豬,做成美味料理,與家人、鄰居分享,感受濃濃熱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