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Lasutan部落豐年祭 跳戰舞迎賓

「感謝祖靈庇佑,也希望青年返鄉,共同維護並推動部落傳統文化。」花蓮縣長夫人徐榛蔚昨天參加花蓮市國裕里Lasutan部落豐年祭,以原住民語向族人問候,許多族人驚喜,也回報熱烈的掌聲;Lasutan頭目李吉勇非常高興,指著掛在豐年祭會場周圍的旗幟鼓勵族人「說族語,從我開始!」

[中時] 以學術之名 原民轟台大偷神木

南投信義鄉山林共治自救會等多個原民團體,不滿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未事先告知,就把2棵因風災傾倒的千年紅檜神木,從原住民傳統領域運出,昨集結上百人到台大校門口抗議,要求台大將「竊占」的神木歸還,以慰祖靈,否則不排除採取更激烈的行動。

[自由] 〈台北都會〉聯合豐年祭冷清 挨批不尊重

二○一四新北市「原祭」原住民族嘉年華會系列—聯合豐年祭,昨天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舉行,活動強調十六個族群代表參加,展現多元的文化內涵,偌大的廣場卻因出席的人少,相當冷清;原住民族議員痛罵原民局輕率的做法藐視原住民文化,令人氣憤。

顯示具有 太麻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太麻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自由] 〈南部〉范家四姊妹端原味 為部落拚商機

〈南部〉范家四姊妹端原味 為部落拚商機
2014-06-11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活絡部落產業,太麻里鄉多良村民范慧珍四姊妹自產自銷共同打拚,手工編串排灣族飾品,採擷野菜及自種玉米、南瓜烹煮原住民風味餐,盼能打造部落商圈。


范家姊妹手工編串飾品,頗受遊客青睞。 (記者陳賢義攝)
范家大姊范慧珍說,她和妹妹們原本在市區合開一家冷飲店,但為了就近照顧父母,及發現部落年輕人因工作機會欠缺嚴重外流,幾番討論後決定結束營業回到部落,試著以祖先留下的智慧,為族人打造出路。
范慧珍說,恰巧多良火車站旁有閒置空間可利用,經向公所打探獲同意,著手整理布置,並跟著爸爸媽媽學習包製奇拿服(排灣族米粽)、小米粽及煮竹筒飯,料理出一道道原民美食,大妹梅珍也拿出看家本領,指導姊妹編串飾品;隨著生意愈見起色,有族人也跟著設攤販賣石板烤肉和木工擺飾及家具。
范家姊妹聯手打拚,也讓鄉公所察覺發展潛力,同時對外界募款及向原民會申請經費補助,將火車站旁閒置空間改建成格子舖,提供族人販售農特產,增加收入。范慧珍說,展售商品多元,不僅讓遊客有更多選擇,為族人帶來收益,也讓部落更有活力。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自由] 「原」汁「原」味 打造迷你傳統屋


「原」汁「原」味 打造迷你傳統屋

2008/01/23


噶瑪蘭族的傳統屋


愛蓋迷你屋的羅沙。 (記者黃明堂攝)


邵族的水上傳統屋


泰雅族的高架式穀倉

記者黃明堂/專訪

原住民傳統建築急遽消失,魯凱族人羅沙根據實屋或訪談耆老,打造出台灣各族的迷你傳統屋,供應學校從事鄉土教學。

羅沙在太麻里經營傳統工作室,從木雕、刀雕、石雕、琉璃耳飾、項鍊到傳統服飾無一不精,也涉入傳統建築領域,試圖透過迷你屋保存完整的台灣原住民建築文化,到目前為止已製作近卅棟,涵蓋各族群。

漢名羅宗早的羅沙說,父親羅吉清才是真的傳統建築師傅,年輕時是專屬魯凱頭目家族的建築師,也曾為九族文化村興建各族傳統屋,他自幼耳濡目染也學會了,但畢竟蓋傳統實屋的機會不多,才想到蓋迷你屋。

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外表看起來不外石、竹、草,似乎簡陋,其實各有學問,而且依功能性還有家屋、工作屋、穀倉之類的分別,種類繁多,但在現代社會想要完整檢視並不容易,羅沙憑著父親的傳授,還有親自到各部落找尋傳統建築,就這樣靠著雙手以傳統建材拼出迷你屋。

但以平埔的噶瑪蘭族來說,他實在找不到倖存的實際建築,只能透過文獻及訪談耆老,完成噶瑪蘭茅草屋。

羅沙說,在打造出迷你屋的過程中發現老祖宗的確各懷智慧,以泰雅族人的穀倉來說,高架式建築的每支腳柱都磨得很平滑,以防止山上的老鼠爬到穀倉裡偷吃糧食,要上穀倉取糧食的時候,要用木梯爬上穀倉,用完後立即卸下,以免老鼠爬梯進穀倉。

日月潭的邵族則將竹子插在水底,搭一小房作為穀倉,將穀子放在裡面,無須擔心被老鼠偷吃,也可防火。

羅沙蓋房子供應給原住民學校作為鄉土教學模型,他也應邀到校教小朋友製作傳統屋,從迷你屋出發,延續保存老祖宗的建築智慧。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自由] 拉勞蘭部落 深耕小米文化


拉勞蘭部落 深耕小米文化
2007/08/28


以漂流木為裝飾建材,「拉勞蘭」部落新成立小米工作坊兼部落接待中心,「原汁原味」的外觀獨樹一格。(記者陳賢義攝)


「拉勞蘭」小米工作坊以陶甕釀製成小米酒,味道甜美甘醇。 (記者陳賢義攝)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太麻里鄉新香蘭「拉勞蘭」部落今年成立小米工作坊,研發小米粽、小米吊飾、真空包裝小米、小米頭飾及小米露等多樣產品,冀望為產量日漸減少的傳統作物開創新契機,重新點然年輕族群的文化熱情。

「拉勞蘭」小米工作坊創意總監古新德表示,原住民傳統部落生活的點點滴滴均離不開小米,而小米也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補充營養及體力最佳米糧,老一輩族人都會將最好、最大的小米留作種籽,冀望每年都能大豐收。

他說,古時若遇逢飢荒或作物欠收,頭目就會召集勇士前往各地尋找種籽,藉以延續部落族人生命,因此,小米在各族群部落裡,均流傳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為重拾舊部落傳統,找回逐漸消逝的文化,拉勞蘭小米工作坊在古新德等人努力爭取下,終於在今年六月間正式成立,並利用擴大就業方案召集新血,利用小米研發出小米粽、小米吊飾、真空包裝小米、小米頭飾及小米露等多樣產品,以價廉物美打入部落旅遊市場,並提供DIY體驗及訂購,遊客與民眾可撥打七八二五四七、或手機○九二七九二六五七○洽詢。

2004年5月23日 星期日

[蘋果]台東將設獵人學校

台東將設獵人學校

一群排灣族原住民希望在台東太麻里成立「獵人學校」,昨在北市天母義賣募款。杭大鵬攝
【林 欣靜╱台北報導】閱讀自然界的訊息、學習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台灣原住民生存的本能,但近數十年來卻隨著都市化發展及漢人文明的入侵而逐漸流失。台東太麻 里一群關懷原鄉的排灣族人,提出在太麻里成立「獵人學校」的構想,除傳授母語文化外,也教導新一代原住民小朋友,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