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自由] 玉山溯「原」鄒族最早 布農最壯大


玉山溯「原」鄒族最早 布農最壯大
2006/10/06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原住民鄒族和布農族均認為玉山是自己祖先的發源地,經布農族青年趙聰義走訪調查,並拍攝「山的記憶」影片,發現鄒族是最早到玉山的族群,布農族則是居住最久且繁衍最壯大的族群。

由就讀東華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班四年級趙聰義導演拍攝的「山的記憶」影片,昨日在玉管處與楊文章的高山勝景攝影展同時發表、展出。楊文章登山廿年,也拍了無數的高山照片,他說,台灣高山又多又美,身為台灣人真是幸福。

布農青年尋根 三年找到答案

身為布農族人的趙聰義,從小就聽過長輩提到玉山是祖先發源地的事,但鄒族人也自稱玉山是該族的發源地,究竟是哪一族先到玉山居住開墾?經三年的走訪,才找到答案。

「山的記憶」提到,鄒族早在十七世紀就在玉山居住,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布農族人因西部平原有疾病,而往玉山躲避。在同世紀,鄒族人也因大量生病死亡與爭戰,大規模往阿里山及高雄縣遷移。

後來布農族也進行第二次的遷徙,部分遷到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十九世紀因人口日多,玉山獵場不足,展開第三次的大遷徙,往東南方遷住,移到台東縣和高雄縣荖濃一帶,這些地方都圍繞著玉山區域。

趙聰義在拍攝影片過程中也發現,從清朝到日據時期,主政者均發現玉山的重要,分別闢出了八通關古道、八通關越道和關山越道;日據時期,日本人得知玉山比富士山高出二十多公尺,取名為「新高山」,並有意把玉山和阿里山結合成「新高里山國家公園」,後來日本人在阿里山大量砍伐木材,造成生態的破壞,玉山則因地勢險峻,加上布農族人不斷地反抗,保存了玉山的生態。

山的記憶 趙聰義思想起

「山的記憶」出自年輕的布農族青年趙聰義(原名:沙力浪.達凱斯茀萊藍)之手,他以三年時間上玉山及回部落拍攝影片,分別製成「走在史蹟上」及「山的記憶」兩部影片,「走」片已在今年上半年發表過。


目前就讀碩士班的趙聰義(見圖,記者陳鳳麗攝),是花蓮縣卓溪鄉人,祖父時代從玉山園區搬下山,小時候就常聽祖父和長輩提到祖先在玉山生活的事,七年前因表哥擔任玉山巡山員,便常與他上玉山,得以親近有著很多神話傳說,被祖先稱為「聖山」的地方。

他說,開始拍攝影片後,為了得到更多史料,開始回想小時候說的母語,再去訪問耆老,拍攝期間就這樣學了更多的母語,也算是一種收穫。

「山」片發表之後,他希望專心完成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的學業,畢業後能拍一部以布農族母語旁白、讓族人了解自己文化的影片。 (記者陳鳳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