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自由] 三地門 不吃白吃的午餐


三地門 不吃白吃的午餐
2006/10/06

72歲的三地門鄉志工包素香為老人服務熬煮香噴噴的地瓜粥。(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三地門報導〕屏縣三地門鄉老人送餐服務與眾不同,因老人習慣原汁原味排灣餐,因此65歲以上老人才能當煮菜志工,每位用餐老人需月繳1000500元,缺錢則提供土地讓志工種菜;由於部分原住民習慣仰賴政府與外界援助,鄉公所盼藉自給自足式的送餐,提醒族人不要忘記祖先精神,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每天上午10時,三地門鄉三地村開始飄出陣陣飯菜香,社區志工隊長包阿英帶領一群老婦人,燙青菜、燉南瓜、煮馬鈴薯絞肉、熬地瓜粥,再用家家戶戶都會擣製的芝麻粉調味,「老人家喜歡傳統味道」。

年紀夠大才能主廚

72歲的包素香已經有12個孫子,她開心的說,就是因為自己年紀大,才符合煮菜志工資格,實在很光榮;而65歲的盧玲花負責煮飯,有時要到長青學苑上課,但心繫志工責任,一定叫女兒代班;邱桂妹雖已70歲,動作仍俐落。

包阿英4人一組約要準備230份餐盒,每天41湯,依照老人喜好供應稀飯或白飯,「要很小心,否則就不能做志工了!」包阿英表示,送餐服務實施2個多月,居民為做志工爭吵,最後決定每組做一個月,輪流秀廚藝,便當一準備好,便由村長卜功騎著機車挨家挨戶送達。

「謝謝!真好吃。」住在7鄰巷口的老村長李沙增,今年72歲,每天中午看到村長卜功送餐、問安,還陪著做餐前禱告,心情就特別好。

有償送餐自給自足

三地村的送餐服務從今年7月實施,前2個月公所補助10萬元,本月起開始自給自足,家庭狀況較困難的老人家月繳500元、普通戶1000元,若無力負擔則提供自家空地,讓志工種植午餐蔬果,也有10多位善心村民每月固定捐贈自己養的豬肉或青菜。

最近有老人反映想吃野菜,公所徵詢部落青年意見並提議由他們為老人服務,「已經有45位青年答應我從下星期開始做了!」鄉長包水生得意的說。

包水生 找回老祖先的互助精神

記者羅欣貞/專訪

「原住民一定是弱勢嗎?」三地門鄉鄉長包水生指出,傳統部落向來自給自足、互助合作、樂天知命,但隨著社會變遷,政府或社福團體資源不斷湧入,看似解決問題,卻也為部落帶來邊緣化、弱勢化的危機。

三地門鄉公所近幾年推動的社福工作,有心擺脫單純接受補助模式,決定從老祖先美德出發,喚起「原住民幫原住民」意識。

目前在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在職專班就讀的包水生表示,老人家是部落之寶,去年在三地、口社村設置社區關懷據點,今年進一步在兩村實施老人送餐,成立老人教室,每週2次請老人家聚會,一起唱歌、聊天、下棋。

送餐服務請老人為老人煮飯的安排,也是要做給年輕人看,包水生回憶,傳統部落本來就是家戶互助,全部落族人幾乎都會主動互相幫忙,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親身體驗過,所以現在要由老人先做出典範,讓年輕人從中學習關懷部落,傳承部落精神。

「充實社會服務知能,才能做出對而有效的幫助。」包水生有感而發,恢復原住民的尊嚴不難,就是跟隨祖先的腳步而已,剩下的就是讓更多族人有此自覺並去實踐。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