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海祭 祈豐收
豐濱鄉磯崎村的撒奇萊雅族部落昨天舉辦一年一度的海祭,由頭目吳阿春(右四,穿紅背心)、鄉長張進德(左二)與族人一起祭拜山神及海神。 (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豐濱報導〕今年一月正名為原住民族第十三族的撒奇萊雅族,昨在豐濱鄉磯崎村舉辦正名後第一次海祭,全部落漁民通通參加,祭典後還有塑膠筏下海抓龍蝦,象徵一整年的收穫。
海祭又稱捕魚祭,只要部落靠海或靠河,因為必須靠水吃飯,包括阿美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都會舉辦,可說是三族共通的祭典。
撒奇萊雅族原居花蓮奇萊平原,包括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一八七八年加禮宛事件被清兵鎮壓,族人四散,包括壽豐鄉水璉、豐濱鄉磯崎、瑞穗鄉馬力雲都有不少撒奇萊雅人。其中磯崎村有一百多戶撒奇萊雅人,人數將近三百人。
磯崎靠山也靠海,村民的生活除了塑膠筏出海捕魚、海邊採集海膽、海螺,也有獵人在海岸山脈打山豬、山羌、飛鼠及果子狸。
磯崎村加祭山神
因此,磯崎村海祭除了祭海神,還特別加祭山神,也是磯崎才有的特殊景觀。祭典昨天上午舉行,現場準備雞、豬、魚三牲當供品,由部落祭師及頭目吳阿春等率族人以族語誦祈禱文,秉告山神及海神,祈請神靈保佑一整年滿載而歸。
豐濱鄉長張進德也是撒奇萊雅族,他說,磯崎村是東海岸第一個辦海祭的部落,深具文化特色,每年都是三月底舉行,接下來其他東海岸部落才會陸續辦海祭。
祭後下海抓龍蝦
祭典活動後,族人也立刻從沙灘推塑膠筏出海,將前一晚抓好、裝在網籠的龍蝦撈上岸,鄉長張進德也一起上船抓蝦,象徵全年都會有好收穫。
拜豬頭、燒金紙 融合漢俗
磯崎部落頭目吳阿春(左一)把供品切下的肉分享給族人,每個人還要用雙手去接,不能用碗來裝,以表達敬意,供品吃下去可以好運一整年。 (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東海岸部落在每年三、四月間東北季風歇息後,都會舉辦海祭,豐濱磯崎村的撒奇萊雅族海祭,祭典供桌上,除了米酒外,還拜豬頭、雞、魚等,甚至還燒金紙,飯前禱告又是基督教儀式,可說融合漢俗等多種文化。
海祭是磯崎部落的年度盛事,全磯崎村有十四艘膠筏,膠筏主人都要贊助金錢,作為海祭的經費。漁民說,雖然飛魚季還沒開始,但漁民已經開始陸續抓到飛魚了,顯示海神有保佑!
傳統的捕魚祭是以小米?糬、米酒及山豬肉祭神,惟現在海祭的供品已經有變化,不但仿照漢俗,以豬頭、全雞、全魚的「三牲」祭海神,包括祭司、頭目也都拿香拜拜、口念祈禱文、燒金紙,還將拜好的香插在供品上,與漢俗無二致。
有趣的是,海祭告一段落,族人聚集在一起吃飯,飯前禱告卻是依基督教習俗,禱告完一聲「阿門」,眾人才舉筷。
昨天,頭目吳阿春把切好的祭品三牲,分享給在場的每個族人,族人拿供品時,必須用雙手接下以示敬意。吳阿春說,希望藉此向海神分得一整年的好運氣。
龍蝦達人阿輝 摸黑潛水抓龍蝦
豐濱鄉磯崎村有個「名人」,在當地只要提起「阿輝」(見圖右,左為豐濱鄉長張振揮,記者花孟璟攝)眾人皆知,阿輝平常在磯崎海水浴場當救生員,夜裡搖身一變,專抓野生龍蝦。藏在海底石頭縫、珊瑚礁裡的大龍蝦,阿輝靠著手電筒尋找龍蝦發亮的「眼睛」,徒手一抓就進了網籠,光是一個晚上就能有上萬元收穫。
〔記者花孟璟/豐濱報導〕豐濱鄉磯崎村有個「名人」,在當地只要提起「阿輝」(見圖右,左為豐濱鄉長張振揮,記者花孟璟攝)眾人皆知,阿輝平常在磯崎海水浴場當救生員,夜裡搖身一變,專抓野生龍蝦。藏在海底石頭縫、珊瑚礁裡的大龍蝦,阿輝靠著手電筒尋找龍蝦發亮的「眼睛」,徒手一抓就進了網籠,光是一個晚上就能有上萬元收穫。
花蓮的東海岸多數都是礁岩地形,在岩石縫、珊瑚礁旁,有著野生的龍蝦生存。大海就像是東海岸原住民的「生鮮大冰箱」,大餐廳裡論兩賣的大龍蝦,在這裡只要會抓就吃得到,是東海岸原住民的「平民美食」!
張振輝早先在台北縣開電動玩具店,幾年前回到故鄉磯崎,努力考上救生員執照,生活型態也全部改變。白天是救生員,假日則帶領觀光客從事溯溪、攀岩垂降、浮潛等活動。阿輝還會抓龍蝦給遊客吃,他最推薦的龍蝦吃法,就是活龍蝦剖半後直接在海灘上炭烤,淋上一些美乃滋,他說「滋味好到不行!」
龍蝦怎麼抓?他說,龍蝦白天躲在岩石縫隙,不好找,晚上才會外出覓食,所以他都是趁夜間拿著手電筒,直接閉氣潛入海裡摸蝦,只要用手電筒一照,龍蝦的眼睛會反射光線,不難找到,徒手抓就有,一個晚上如果運氣好,就能抓上七、八公斤甚至十公斤,賣給餐廳一公斤一千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