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中時] 新故鄉願景-吟唱部落神話找回自我

新故鄉願景-吟唱部落神話找回自我
20140609 04:10
(執筆:江家華)

 冉而山劇場以阿美族的祭祀儀式作為每日清晨迎日起舞的團訓方式。(冉而山劇場提供)


「吼嗨呀吼依呀」清晨六時,花蓮天祥山邊傳出清亮歌聲,只見眾人交叉手牽手圍成同心圓,在長者引領下跳舞吟唱並暢飲小米酒。這是阿美族傳統的祭祀儀式,也是冉而山劇場的晨間訓練。


「這樣的祭儀逐漸在部落消失。」阿道.巴辣夫.冉而山領軍冉而山劇場,嘗試將阿美族祭儀樂舞轉化為行為藝術。今夏,他們將帶著新劇碼《Misa-Lisin.彌莎禮信》遠赴英國愛丁堡國際藝穗節,在當地演出21場。

阿道.巴辣夫與團員姚如芳來到本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接受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訪問,聊到冉而山劇場如何透過吟唱舞作等行為藝術,傳承阿美族文化。

放羊孩子回鄉 傳承文化

今年65歲的阿道.巴辣夫,來自花蓮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說起自己年輕時也是「放羊的孩子」,小學二年級來到都市求學工作,直到1990年,一次偶然地機會看到馬蘭阿美族的婦女演出在水田上除草吟唱,「那一幕讓我感動落淚,想起遙遠的故鄉,決定回家看看。」

年輕就離開家,阿道.巴辣夫對自己文化並不熟悉,他在1991年加入原舞者,並在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等人協助下,回到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謙虛地學習阿美族及其它各族祭儀樂舞,「阿美族文化除了崇謝祖靈、敬拜天地外,神話與傳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山之巔海之角 集訓學習

冉而山的團名,便是源自阿美族神話及繁衍後代的發源地,阿道.巴辣夫說,「太巴塱先祖為南方的天神,第四代子孫因海神強求婚姻,一家流離失散。一場大海嘯,讓兄妹隨著洪水漂流到冉而山,兄妹結婚後連續生下大蛇、烏龜、蜥蜴、山蛙,後來祈求天神幫助,終於生下人類,也是太巴塱部落祖先。」阿道以此命名,希望劇場能傳承部落儀式與神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