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
■林福岳
前一陣子的金曲獎頒獎典禮,原住民歌手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於美麗灣的抗議,引發了輿論界的小小波瀾,爭議點在於──政治或族群權益訴求,是不是要放在藝術殿堂上來表達?
另外一個事件卻也引發性質類似、但討論角度不同的爭議。台灣排灣族歌手葉瑋庭參加中國大陸歌唱節目《中國好聲音》,在自我介紹時,以「中國台北屏東」說明自己來自哪裡,結果網民紛紛對於這種說法的政治認同表達意見,似乎多數的意見偏向認為葉瑋庭的表達不當,有矮化自我、錯誤認同之嫌。
本文的重點不在於評論這些爭議,而是要點出一件事情,這些爭議的論辯戰場究竟在哪裡?原住民的論述位置在哪裡?表達的意識和觀點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被聽見了嗎?
長期以來,原住民傳播界所關切最核心的議題之一,就是缺乏論述的場域以及發聲的機會和工具。從早期嚴格被政治環境箝制的有限言論空間,到資本主義主導的商業傳播環境,原住民不容易在主流媒體中找到發言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罕能擁有自我的媒體,因此被忽視、被曲解、被刻板印象化,這些都是常態。
但是這些年來狀況有一些變化,原住民開始有少數專為族群服務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網路的興起也改變過去主流媒體獨占發言空間的壟斷狀態。對於原住民來說,是一個趁勢建構自我言論空間,和主流媒體分庭抗禮的好時機。但是我還是要問,這樣的機會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虛擬的假象?
如果原住民真的有足夠的發言空間,原住民關心的議題也可以廣被周知,那麼歌手們就不需要用到他們在頒獎典禮上有限的致謝辭時間,來表達對於社會不公事件的抗議。主流媒體在批評原住民利用政治污染藝術殿堂的時候,原住民有沒有趁機表達,如果主流媒體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呈現他們所關心的議題,他們何至於要利用這樣的機會呢?
葉瑋庭的發言,當然是可以被主流社會和媒體公開討論的事情,但是原住民有沒有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果一個歌手對於自己來自哪裡做這樣的表達是不當的,那麼過去許多年來,多少原住民政治人物接受對岸的招待,杯觥交錯之餘居然說出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不是更應該口誅筆伐?當國族認同和流行文化的言論淹沒言論空間的時候,原住民對於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之間的關係,有沒有趁此機會建構自我的定位和觀點,並和整體主流社會對話?這個機會充分把握了嗎?
網路世界是虛擬的,但是走過必然留下痕跡、說過必有人反應。網路所設置的廣大卻成本甚低的言論空間,對於社會弱勢和邊緣者,是絕佳的場域和機會,讓自己過去無法被社會廣知的論述有機會被聽見、看見、了解,甚至接受。網路的言論空間就在那裡,但我們需要更多原住民的論述者積極去攻陷和占領,作為言論的灘頭堡,否則,虛擬的網路世界對於原住民永遠是虛擬的。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立報]部落新聞眼:虛擬的言論空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