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立報]漢人老師vs.蘭嶼「沒禮貌」學生

2013年6月25日

【特約記者楊昭瑾蘭嶼專題報導】最近有部「課堂衝突事件」短片在You tube爆紅,美國德州鄧肯維爾高中(Duncanville high school)一個高中生Jeff,在歷史課上「沒禮貌」、「高水準」頂撞老師,一夜之間成為全美的風雲人物。
Jeff認為,從念課文的上課方式學不到任何東西,學習熱忱沒被滿足,他用80秒時間,簡潔明白告訴老師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甚至直接指明老師對教育缺乏熱情,還把它當成「混口飯吃」的工作,「這可是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啊!」 
台灣的情況可能比美國更差,在許多教室裡,這樣的情境一直存在。

從教室逃走的孩子 

今年6月18日邁出蘭嶼高中校園的畢業生中,不少學生長期受不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比較好的「尊師重道」的做法是:漠不關心地做自己的事、睡覺。 
承受不了的國三生某丹選擇避學、逃學,一上到他認為「愛找麻煩」、「只關心好學生」的老師課,背了書包,當著老師的面走出教室。
蘭嶼只有一所完全中學,超過8成孩子國中畢業後,選擇到台灣求學,每年都有無法適應漢人升學競爭,有的加入八家將,有的直接就業,感受到沒受教育在漢人社會立足的困難,也有學生猶如戰敗逃兵,灰心地從台灣轉學回到蘭嶼,中輟學習。 
「現在蘭嶼的教育系統有嚴重問題,其實整個台灣教育系統都出了嚴重問題,我們的社會從來就不是多元價值,絕大部分台灣的孩子都不快樂。」蘭嶼高中輔導主任陳淑貞說,蘭嶼和其他原住民教育還遇另一個大問題,就是政府是單一文化思維的政府,社會是單一文化思維的社會,教材與教學無法在地化,孩子進了學校,往往跟傳統部落文化疏離和斷裂。
蘭嶼高中輔導主任陳淑貞在這兒任教長達13年,她說:「總得要有人把問題說出來。」

笨學生有什麼不好?到底是誰有問題

於是,蘭嶼高中參與教育部媒體識讀教育推廣計畫,為12所特色中心的種子學校之一,在2011年時拍了《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2012年完成《到底是誰有問題》。 
盧恩:「老師,我問你喔!學校為什麼一定要比功課,比釣魚不行嗎?比畫畫不行嗎?」自然課應該就應該以大自然為師,為什麼關在教室聽課?女孩子應該學種芋頭,男孩子射魚、蓋房子,為什麼蘭嶼學校不能教生活所需的技能? 

17日蘭嶼高中畢業典禮,在部落長輩和學校老師的祝福中,畢業生迎向未來。(圖/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提供 文/楊昭瑾)

今年國三應屆畢業生張祈軒觀察,會念書的人都喜歡做「吹冷氣、不用吃苦」的工作,「我覺得笨的學生也很好,因為我們會去學做工,可以自己蓋房子,比較獨立,聰明的人如果要蓋房子還要請我們去耶。」
教育部「12年國民基本教育短片輔導拍攝計畫」計畫主持人台師大媒體素養研究中心主任陳炳宏表示,這群達悟族孩子天真的童言稚語,提出不一樣的觀點,特別耐人尋味,也帶給12年國教新省思。 

蘭嶼教育痛點:年年換老師 

蘭嶼是孤懸海外的小島,從石器時代以來,島上的居民一直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35年)國民政府接管蘭嶼,開始以國家的力量大規模介入雅美族人的教育及其生活型態。 
蘭嶼高中全校學生享有公費,從國中開始住宿,學校教育甚至取代了家庭教育。教師不僅是經師、人師,更是學生的父母,幾乎是全天7-11不打烊,要付出比本島教師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往往犧牲自己的工作生涯發展、與家人相處時間、甚至婚姻。
這也解釋了蘭嶼高中的漢人教師,年年調動頻繁的主因。今年6月的畢業典禮,同時有8位老師跟學生一起「畢業」。每年新學期開始,學生和老師都得在短時間內適應彼此,學生常提問:「老師,你明年還會教我們嗎?」家長抱怨:「常常換老師,實在很糟糕!」 

▲部落長輩盛裝出席畢業典禮。(圖/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提供 文/楊昭瑾)

60多年來,漢人老師一波又一波如潮水湧進外島蘭嶼,帶來強勢的教育資源,但面對的卻是全然陌生的族群與文化,會擦出甚麼樣的火花?誰比較需要「受教育」? 
漢人老師用哪些「台灣觀點」來看待蘭嶼學生?蘭嶼高中校長陸集珊觀察,老師都是台灣升學制度的優勝者,當PR值90的漢人教師遇到PR值30、40的達悟族學生,想幫助孩子,往往不得法。 
有心幫助學生升學的老師帶了一堆測驗卷,想提升孩子的升學競爭能力,想將達悟族孩子教得跟台灣孩子一樣會考試、守規矩。 
不過,用考試競爭以區別高下,達悟族孩子反而成為漢人學習體系中最辛苦的一群,甚至失去信心,面臨抓不到人生方向的危機。
全蘭嶼的人口只有4千多人。相較於2千3百萬的台灣總人口,達悟族在人口比例上,算是非常弱勢的民族。 
貨幣經濟「登陸」蘭嶼,不過是這60年的事,如今「不會賺錢」卻成了這一代達悟父母的弱點。很多蘭嶼青年畢業後必須留在台灣,因為蘭嶼工作機會少,這是現實。夾在新舊之間,這一代的達悟族青年進退兩難。

學習從蘭嶼的觀點出發 

談到蘭嶼教育,除了位於離島的弱勢外,蘭嶼並不缺乏教育資源,台灣大學物理系與天文所孫維新教授研究團隊贈送的天文台,半個月前才海運專程送抵蘭嶼高中。 
蘭嶼教育最缺少的是「認同」蘭嶼文化的老師,身為蘭嶼老師該學的,不只是表面的風俗習慣,而是這裡的文化思維與內涵。陳淑貞主任提供教學經驗:「來蘭嶼的老師不是認真教書就好,而是要有方法的教書;所謂教學相長,就是老師除了『教』,更不要忘了『學』!」 

▲師大大傳所所長陳炳宏(右三)與參加媒體素養課程的學生合影。陳炳宏鼓勵學生掌鏡為蘭嶼發聲。(圖/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提供 文/楊昭瑾)

來到原住民地區,需要放下身段學習當地文化,理解「非我族類」的功課很多,例如,在蘭嶼,太陽並非從山頭升起,而是從海洋;男性達悟族人為何要穿著丁字褲?拼板舟的禁忌為何? 

協助孩子面對文化衝擊

同時,蘭嶼的老師並不是只負責讓孩子考上好的學校,還要讓他們看到未來,協助孩子懂得面對到台灣後可能面臨的文化衝擊。
陸集珊分析,美國「沒禮貌學生」Jeff頂撞老師,主因是他曾經中輟,體會到沒有受過教育在社會立足的困難因而復學,這就是他特別珍惜自己受教權益的原因。 
陸集珊指出,這群蘭嶼孩子20年內將在蘭嶼島上當家做主,因此,蘭嶼老師更必須了解有效率的教育,反省各種「觀看達悟族」的方式,這對達悟族來說是很重要的,「這可是關係到蘭嶼的未來啊!」他說:「如果老師無法體認自己教學必須從蘭嶼觀點出發,那麼,說得再多,也是徒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