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
【2012-03-11/聯合報/B2版/北市綜合新聞】
每逢周六早晨,排灣族族語老師杜珞琳總會帶著族人前往山區園藝農場開語言巢課程,大人帶領小朋友學母語,單字非常簡單,但課後小朋友又忘了,族人只能透過每周聚會一點一滴傳承母語。
「puk...」語言巢老師不斷念著大字報上的羅馬拼音,小朋友跟著複誦,另一位老師則拿著碗裝樹豆,暗示「puk」的意思。經過一個早上,小朋友又知道了糖果餅乾是「alju palju」。
語言巢(Kohanga Reo)的概念源自紐西蘭,是以家庭為概念,配合社區,所發展出來的「母語幼稚園」。
杜珞琳說,住在都市的原住民失語現象嚴重,7年前她成立這間語言巢,先後將7位家長、友人訓練為排灣族母語老師,並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運作,避免母語滅亡。
她說,更重要是,家長與小孩一起參與語言巢,經過親子共學,回家也能以母語對話,這不僅是找回自我認同,也讓下一代知道「我是誰」。
排灣族語言老師石美齡則在北市及新北市小學擔任鄉土教學老師,一有空閒則帶著女兒上山參加語言巢。語言巢試圖創造部落情境,石美齡說,原住民文化就是親近大自然,所以選在山區聚會,讓小朋友在森林遊玩,上自然課及文化課,這樣才能更深體會每個單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聯合] 排灣「語言巢」 搶救失語族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