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張錦華
摘要:
「尊重多元文化」近年來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價值,台灣亦在相關法規、傳播政策設計上強調多元文化價值。本研究以賽夏族賽夏族「巴斯達隘」(paSta’ay)祭典作為案例,並根據Kincheloe與Steinberg提出的批判式多元文化論觀點,分析其祭典觀光化及新聞報導的問題。
綜觀過去原住民新聞報導的相關研究文獻,多探討新聞再現的問題,而缺乏從多元文化觀點進行更細緻的討論與檢視;多以文本分析探討新聞報導的問題,卻鮮少探討背後媒體、記者、祭典與行動者的互相建構關係,同時亦缺乏原住民族主體的真實聲音。
因此,本研究以Kincheloe與Steinberg提出的多元文化論五類型作為分析原住民新聞報導的架構,並以原住民文化中具獨特性的賽夏族「巴斯達隘」(paSta’ay)祭典為例,進一步探究:巴斯達隘歷年來的新聞報導中,是否呈現了多元文化觀點、呈現了何種的多元文化觀點、是否趨向「觀光式」的報導;並透過
深度訪談的方式、以原民部落主體為出發,探討新聞文本背後的脈絡關係及媒體角色,以提供學術與實務上的建議。
研究發現,新聞媒體、記者與新聞報導仍缺乏批判式多元文化論揭櫫的「肯認族群差異」觀點與意識;此外,本研究進一步指出,談論多元文化主義,實應將討論焦點回到「原住民族主體」上。因此,本研究除以「批判式」多元文化論之「肯認差異」、重視弱勢權益的精神出發,更強調回歸「原民主體」、以部落主體意見作為檢視新聞再現的依據;最後,綜合多元文化觀點與部落觀點提出以「多元文化新聞學」為主的「原住民新聞報導原則」,期待新聞實務能正視原住民權益及處境、肯認族群差異,並積極地扮演媒體的「充權」角色,盡力揭開隱含在新聞事件表面背後的權力結構與不公不義,以發揮新聞媒體應有的正面功能。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孔文吉(1998)。〈第五篇 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傳播媒體篇〉,《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頁343-395。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市:前衛。
日宏煜(2001)。〈初探互動性研究模式在原住民族健康問題研究上之應用〉。《原住民報》,13:45-49。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婷玉、孔祥明、李明寰、李承宇、李美華、林嘉娟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書: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王嵩音(1998a)。《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市:時英。
王嵩音(1998b)。〈原住民議題與新聞再現—以蘭嶼核廢料場抗爭為例〉,《台大新聞論壇》,5:111-136。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85)。《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頁37。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轉引自鄭依憶(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頁103。台北市:允晨文化。
以撒克•阿復(2007)。《族群正義與重建多元文化政策》。2007台灣社會轉型論壇:從「國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常民文化。
朱鳳生(2005)。《賽夏族神話故事及習俗》。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余漢儀(2001)。〈精障病友家屬團體與專業之權力互動—兼論社工之介入策略〉,《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
汪明輝(1999)。〈台灣原住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83-100。
周月英(1995)。〈蕩婦的祈禱:解讀新聞中的女性意涵〉,周月英、顧玉珍合著,《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遠流。
林火旺(1998)。〈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哲學評論》,21:294-270。
林修澈(2000)。《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淳華(1996)。〈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49-68。
林惠娟(2005)。〈原住民的報紙新聞再現─以花蓮縣長補選期間「殺豬涉賄選」爭議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台北:天下雜誌。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紀慧君(2002)。〈編織新聞事實—紀律權力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3:167-204。
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紀駿傑(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5-28。
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市:聯經。
胡家瑜(2007)。〈跨世紀影片中重現的過去─1936年的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在地發展』》,頁20-27。
倪炎元(1998)。〈從「山胞」到「原住民」傳播權益—報紙對原住民「正名運動」的論述〉,《台大新聞論壇》,5:79-110。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及政治》。台北市: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5)。〈神聖的回歸-台灣原住民族祭儀的現況與再生〉,《臺灣戲專學刊》,11:253-268。
高有智(1998)。〈期待又怕被傷害:隔週休二日旅遊風潮對原住民部落的影響〉,《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德義(1994)。〈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51-273。
高德義(2004)。〈台灣族群平等的保障與實踐-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探討〉,《新原素-族群文化與發展會議論文集》,頁30-56,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崔保國、艾勤徑、高揚譯(2005)。《報業的活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原書:中馬清福 [2003]. 《報業的活路》。)
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29-62。
張錦華(1998)。〈多文化主義與原住民傳播權益—以澳洲的原住民媒體政策為例〉,《台大新聞論壇》,5:37-60。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3。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之初探〉,《新聞學研究》,58:141-169。
陳右果(2004)。〈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本騰(2004)。〈原住民部落居民對發展觀光產業影響的認知 ―以苗栗縣泰安鄉南三村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陳正豐(2006)。〈原住民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之再現與衝突-以霧台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陳永龍(1994)。〈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雙月刊》,2:47-51。
陳昭如(1994)。〈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5:82-93。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臺北:五南。
陳運棟、張瑞恭編著(2000)。《賽夏史話—矮靈祭》。台南市:華夏書坊
陳韜文(2002)。〈論華人社會傳播研究中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處理〉,《中國傳媒報告》,2。
傅君(1998)。〈談原住民社會與原住民經濟發展:人類學者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湯宏忠(2002)。〈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2002)。《行動者的歸來》。台北:麥田。(原書Touraine A., [1984]. Le Retour de l’acteury. Paris: Fayard.)
華勒斯坦(1999)。〈發展,是指路明燈還是幻象?〉,收於許寶強、汪暉選編,《發展的迷思》(P 1-1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須文蔚、陳世敏(1996)。〈傳播學發展現況〉,《新聞學研究》,53:9-37。
黃應貴(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
黃驛淵(2007)。〈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原住民新聞報導—以2006年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會》。台北:淡江大學。
新竹縣五峰鄉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編著(2006)。《10年大祭祭典活動手冊》。新竹:新竹縣五峰鄉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新竹縣五峰鄉公所。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9-53。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鄒亮瑩(2006)。〈原住民觀光獲利與文化保存的互惠–認真觀光者的角色探討〉。《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趙福民編著(1987)。《賽夏族十年大祭—民國七十五年矮靈祭南北團採訪錄》。作者自印。
游明龍設計有限公司(2006)。《原鄉的呼喚—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導覽手冊》。屏東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台北縣:臺原。
劉淑瓊(1994)。〈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蘭嶼海砂屋抗議事件」為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斌雄、胡台麗(1987)。《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還月(2001)。《台灣原住民祭典完全導覽》。台北市:常民文化。
潘秋榮(2002)。《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鄭依憶(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市:允晨文化。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謝世忠編(2002)。《臺灣原住民影像民族史—賽夏族》。台北市:南天書局。
謝偉姝(1998)。〈公視原住民記者觀點之探究〉,《臺大新聞論壇》,5:61-78。
鍾溫清(1999)。《原住民觀光資源開發經營管理模式探討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簡鴻模(2003)。〈台灣原住民祭典中的神聖現象─以賽夏族矮靈祭為例〉,《輔仁宗教研究》,8:129-162。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影音記錄與影音報導
朵悠、嘎喇嘿(2006年11月4日)。〈雪霸招標十年大祭紀錄片得標非賽夏族引爭議〉,《原住民新聞雜誌》。
何湛然(導演)(2006)。苦戀著大地:賽夏矮靈十年大祭【影片】。(台北市: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吳東牧(製作人)(2007.11.25)。獨立特派員—觀光的背後。台北:公共電視。
胡台麗(導演)(1988)。矮人祭之歌【影片】。(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威弓、伊書兒(2006年12月2日)。〈招標風波後 賽夏雪霸簽訂伙伴關係〉,《原住民新聞雜誌》。
宮本延人(導演)(1936)。巴斯達隘:1936 年的賽夏祭典【影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馬躍•比吼(導演)(2002)。請問貴姓【影片】。
陳文龍(2008年4月19日)。〈觀光犧牲〉,《原住民新聞雜誌》。
平面新聞報導與評論
江冠明(2004年1月9日)。〈九族文化村 從原民歌舞再出發〉,《新台灣新聞周刊》,407:78-83。
陳威任(2008年3月10日)。〈民族議會選舉 南群賽夏族跟進〉,《立報》。
黃驛淵(2008年3月11日)。〈不要曲解原民「禁忌文化」〉,《中國時報》,A15版。
舞賽•古拉斯、馬躍•比吼(2006年3月15日)。〈拒絕扮演「他們」原住民!〉,《聯合報》,15版。
網路文獻與資料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add.html
古學斌(2001)。〈誰掌真相之匙﹖次本地人類學者的一點看法和提醒〉,《文化研究月報》,2。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02/journal_p
ark_9.htm
元培資訊服務社、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巴斯達隘十年大祭網站》(2006)。取自:http://www.donghe.org.tw/pastaay/
娃恩(2006.12.10)。〈pastaay的話題就此結束了∼〉,《SaiSiyat(賽夏)的小孩-風waon》。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saisiyat-saywalovavay/
article?mid=1059&prev=1080&next=994&l=a&fid=27
孫瑞穗(2006.10.27)。〈尋找真正多元治理的空間〉,《e人籟論辨月刊》。取自: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aid=446
通訊傳播基本法,中華民國(臺灣)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4203&ctNode=3454
許毓圃(2001)。《政府機關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成效之評析》。http://www.npf.org.tw/particle-455-1.html
陳永龍。〈觀光發展與台灣原住民〉,《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取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tourism.htm。
新竹縣五峰鄉公所,《賽夏族矮靈祭•新竹五峰巴斯達隘祭典網站》(2006)。取自於http://311pastaay.mmmtravel.com.tw/
趙秋蓮(1999)。《開放觀光對部落宗教祭典之衝擊─以新竹五峰賽夏族矮靈祭為例》。取自http://www.indigen.fju.edu.tw/article/article10.asp
魏攸芳(2006.11.28)。《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賽夏族簽訂夥伴關係協議書》。取自:http://www.travel-web.com.tw/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
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1&SubjectNo=36024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e.pdf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From: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en/declaration.html
外文文獻
Foucault, M. (1986).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 16(1), 22-27.
Harding, R. (2006).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boriginal people in the Canadian news media. Discourse Society, 17(2), 205-235.
Hipwell, W. T. (October 2007). Taiwan aboriginal ecotourism: Tanayiku Natural Ecology Par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4), 876-897.
Hymes, D. (1974). The Use of Anthropology: Critical, Political, Personal, In Dell Hymes (Ed). Reinvention Anthropology, (pp. 54). New Yok: Vintage Books. 轉引自黃應貴(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23。
Jones, S. (2005).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apit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304. 轉引自Hipwell, W. T. (October 2007). Taiwan aboriginal ecotourism: Tanayiku Natural Ecology Par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4), 894.
Kincheloe, J.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ymlica, W.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 Sage.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ietikäinen, S. (2003). Indigenous Identity in Prin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ami in News Discourse. Discourse & Society, 14(5), 581-609
Stavenhagen, R. (1990). The Ethnic Question—Conflicts,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轉引自汪明輝(1999)。〈台灣原住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83-100。
Taylor, C. (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Charles Taylor (Ed.). Multicuturalism.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1998). 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 in Allan Bell and Peter Garrett (Eds.),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pp. 21-63). Oxford: Blackwell.
Viken, A. (2007). Indigenous cultures challenged by ecotour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tourism Conference 2007. from http://www.ecotourismglobalconf
erence.org/wp-content/uploads/2007/06/4-5%20Arvid%20Viken.pdf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