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林福岳/池文海
摘要:
本研究的旨趣在運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觀點與理論,探索原住民閱聽人對於「原住民新聞雜誌」製播表現之期望程度、滿意程度及忠誠度間之關聯性,並以此作為實證研究。同時,有鑑於主流電視新聞衡量指標與收視質指標均無法切中原住民傳播議題要旨,故本研究也嘗試初步整合原住民傳播文獻與社會學理論,從中建構出真正能衡量「原住民新聞雜誌」製播表現之評鑑準則,並以此用以衡量原住民閱聽人知覺「原住民新聞雜誌」之服務品質。 研究發現:(一)閱聽人對「原住民新聞雜誌」服務品質之期望與認知有顯著的差異;(二)服務品質對閱聽人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三)閱聽人滿意度對閱聽人忠誠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四)服務品質對閱聽人忠誠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五)服務品質透過閱聽人滿意度間接顯著地正向影響閱聽人忠誠度。因此,「原住民新聞雜誌」若要在品質與顧客導向攻勢及風暴中站穩腳步,則須持續性地加強與改善其服務品質,才能夠真正地提升閱聽人對「原住民新聞雜誌」製播服務與表現之滿意度;此外,「原住民新聞雜誌」也必須同時提升服務品質與閱聽人滿意度,以此才能讓閱聽人有較高的忠誠度。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丁榮國 (民88,9月)。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191-222。 2.孔文吉(尤稀.達袞)(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市: 晨星。 3.孔文吉(尤稀.達袞) (民87,7月)。前瞻跨世紀原住民傳播權益之藍圖-兼論傳播媒體與原住民形象的文化問題與權力政治。山海文化雙月刊,19,105-123。 4.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臺北市:前衛。 5.孔文吉(尤稀.達袞)(2002)。原住民族與傳播媒體之回顧與展望。上網日期:民國93年3月15日。網址:http://www.native.taipei.gov.tw/chinese/download/chief/910605aa.htm。 6.王嵩音(民87)。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臺北市:時英。 7.王嵩音(1999,10月)。少數族群與媒介-以台灣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向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王嵩音主持(民89,3月)。原住民新聞節目觀眾評估(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縣: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9.王嵩音(2000)。少數族群媒介之聽眾分析-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為例。在黃葳葳、劉幼琍、陳清河編輯,國際華語廣播電視文化性節目觀摩與研討會(頁51-79)。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王嵩音(2001)。族群節目之功能與定位。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E.1-1-E.1-8)。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1.王亞維(民88,1月)。還有遠路要走:原住民新聞雜誌半年記。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1),30-35。 12.王婷玉(民88,1月)。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政大),13,23-40。 13.王精文、沙俊豪(民89,12月)。綜合證券商服務品質與業績績效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48,27-58。 14.丹耐夫.景若(民89,8月)。原住民廣電媒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4-8。 15.巴蘇亞.博伊晢努(民89,8月)。傳播媒體與原住民。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2-3。 16.公共電視新聞部作(民92)。部落面對面: 公共電視原住民論壇節目。臺北市: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7.尤英夫(民89,6月)。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法令月刊,51(6),12-18。 18.石渼華(民93)。從關係行銷觀點探討醫藥產業中信任之前因與後果-以轉換障礙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19.江冠明(民85,2月)。「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新聞雜誌」。電影欣賞,14(1),65-67。 20.江建良(民89,6月)。服務業服務品質管理模式之建構-顧客滿意觀點。商學學報,8,1-38。 21.江佳陵(民93)。電視新聞主播形象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22.李道明(民83,5月)。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4,66-81。 23.李雅雯(民87)。服務品質與消費者購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百貨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24.李文富(民89,8月)。訪問孫大川老師談原住民媒體權。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19-21。 25.李美華(民91,12月)。公視新聞深度報導之節目品質評估。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3,97-142。 26.李美華(2001)。公共電視節目之收視質的探討。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D.1-1-D.1-6)。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7.宋慧娟(民89,8月)。原住民傳播媒體的觀察與省思。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4-8。 28.宋欣雅(民93)。新北投地區溫泉旅館服務品質與遊客購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29.何雍慶、蘇雲華(1995)。服務行銷領域顧客滿意模式及服務品質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2),37-64。 30.吳明隆(民92)。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文魁資訊。 31.金惠雯(民89,8月)。原住民與媒體運作之我見。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13-15。 32.林陽助(1996)。顧客滿意決定模式與效果之研究-台灣自用小客車之實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33.林明相(民87)。台灣行動電話顧客滿意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34.林彥伶(民89,1月)。Information Station電視晚間新聞收視行為研究。廣電人,61,38-41。 35.林麗雲(民90,4月)。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經學者的反思及援引做為臺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46,68-85。 36.林福岳(民91)。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37.林福岳(2002,12月)。建構多元的傳播圖譜-原住民傳播對整體傳播環境之影響。在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主辦,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花蓮縣。 38.林明輝(民92)。服務品質、知覺公平、顧客滿意與購後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花蓮地區3C 零售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花蓮縣。 39.林福岳(2005)。從廣播談原住民論述之建構。在私立佛光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主辦,傳播和地方發展研討會,宜蘭縣。 40.周佩華(民89)。電視新聞市場區隔與定位之研究:以四家無線電視台與TVB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台北市。 41.邱皓政(民89)。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42.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民90,4月)。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一次報告(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43.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民91,2月)。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六次報告(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44.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民92,8月)。92年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一次報告(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45.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民93,2月)。92年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三次報告(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46.洪順慶(民90)。行銷管理。臺北市:新陸。 47.洪瑞英(民93)。顧客導向、服務品質、顧客價值與顧客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花蓮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48.倪炎元(民92)。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縣永和市: 韋伯文化國際。 49.孫大川訪問、劉淑玫紀錄(民82,11月)。攝影機下的原住民。山海文化雙月刊,8,8-19。 50.孫大川、蔡智賢(民87)。從言說到書寫-臺灣原住民的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其傳播經驗:以「山海文化」為例。臺大新聞論壇,5,1-13。 51.孫秀蕙(2001)。原住民節目的經營與定位:主體性之建立與雙元論述的可能性。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E.2-1-E.2-3)。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52.浦忠勇(民89,8月)。從鄒族祭典場域看媒體的操弄。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9-12。 53.秦美華(民91)。國內原住民網站暨使用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縣。 54.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8月)。會議記錄。在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2003原住民與電視研討會-公視與原住民節目五週年回顧與展望,台北市。 55.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8月)。會議手冊。在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2003原住民與電視研討會-公視與原住民節目五週年回顧與展望,台北市。 56.莫季雍(2001)。評估公共電視節目:以收視狀況分析衡量嬝必部C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D.2-1-D.2-10)。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57.馬紹.阿紀(民87)。原住民報導「原住民新聞」。臺大新聞論壇,5,27-32。 58.馬紹.阿紀(2001)。原住民與「頭條新聞」。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E.3-1-E.3-12)。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59.翁崇雄(1998)。期望服務與服務績效影響服務品質評量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9(1),153-176 60.翁秀琪(2001)。他山之石:從德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看我國可以如何全面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B.1-1-B.1-8)。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61.徐國勝(民89)。顧客對優良商店(GSP)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縣。 62.高儀文(民88)。主題遊樂園服務品質與遊客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市。 63.陳嘉爵(民85,7月)。電視新聞可信度比較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7,224-255。 64.陳耀茂(民86)。服務品質管理手冊。台北市:遠流。 65.陳佩周(民87)。原住民與媒體:紐、澳、美三國報紙媒體對原住民新聞事件及議題之報導與編輯政策的研究考查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66.陳炳宏、鍾起惠(民88,7月)。電視節目品質評估研究:以臺灣公共電視台新聞性節目為例。傳播文化,7,287-321。 67.陳子玫(2001)。公共電視的收視質研究。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D.3-1-D.3-3)。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68.陳清河、王沛娣(民92,9月)。數位化階級時代?以台灣原住民部落科技媒體使用行為研究為例。在中華傳播學會主辦。200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69.陳右果(民93)。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70.陳怡安(民93)。內部服務品質對外部服務品質影響之探討-以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71.陸正誼(民93)。蘭嶼原住民電台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72.郭德賓(民88)。服務業顧客滿意評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73.梁欣如(民82)。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臺北市: 三民。 74.張錦華(民86)。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75.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民92,7月)。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3。 76.張紹勳(民92)。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 77.程宗明(2001)。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論數位電視時代的公共視聽利益。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C.2-1-C.2-21)。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78.賀德芬(2001)。從使命到策略。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A.1-1-A.1-10)。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79.黃新生(民83)。電視新聞。臺北市:遠流。 80.黃葳威(民86,7月)。原住民傳播權益與電視新聞節目:一個回饋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5,76-102。 81.黃葳威(民88)。文化傳播。臺北市: 正中 82.黃雅婷(民88)。電視新聞製播品質管制-ISO9002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台北市。 83.黃春生(民89)。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壽險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工力)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84.黃國師(2001)。收視率與公共電視。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D.4-1-D.4-4)。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85.黃志文、戴嬡坪、高丘蓉(民90,10月)。消費者對商店印象及滿意度之實證研究-以連鎖便利商店與大型量販店為例。企銀季刊,24(6),79-105。 86.黃德琪(2001)。淺談收視質概念。廣告雜誌,117,108-110。 87.彭芸、鍾起惠、陳一香(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立。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 88.彭玉賢(2000)。從偏好度、滿意度、欣賞指數下手-世界各國公共電視收視調查趨勢。公視之友,30,47。 89.葉湞惠(民88)。服務品質與消費者購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中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90.葉晶雯(民92,12月)。服務品質、顧客滿意與購後行為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國內航空客運服務業為實證。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9,247-267。 91.葛健生(民86,6月)。報紙和電視新聞可信度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92.蔡淑芬(民78)。電視新聞性節目觀賞者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93.蔡銘修(民92)。百貨聯名卡持卡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 94.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5.趙碧華、朱美珍編譯(民89)。研究方法 : 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96.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2003)。台灣平埔族。臺北市:前衛。 97.潘浙楠、李文瑞(民92)。品質管理。臺北市:華泰。 98.劉幼琍研究主持(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99.劉幼琍、蔡琰(民84,1月)。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究。廣播與電視(政大),2(1),89-123。 100.劉幼琍(民87)。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臺大新聞論壇,5,頁167-209。 101.廣電人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民93,11月)。93年公共電視節目收視質研究第二次報告(公共電視委託專案)。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02.謝偉姝(民85)。公共電視原住民記者報導觀點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3.謝偉姝(民87)。公視原住民記者觀點之探究。臺大新聞論壇,5,61-78。 104.鍾喬主持、鄭立明整理(民85,2月)。媒體,觀點,原住民-「原住民新聞雜誌」座談紀實。電影欣賞,14(1),55-64。 105.關尚仁(民88 ,11月)。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廣播與電視(政大),14,1-24。 106.關尚仁(2001)。公共電視的節目品質管理。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B.2-1-B.2-6)。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07.關尚仁(2001)。公視策略管理建言。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G.2-1-G.2-8)。台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08.關尚仁(2002)。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客家廣電傳播政策。行政院客委會客家政策研討會。 109.闕芝穎(民93)。百貨公司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與消費者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110.鍾起惠、彭芸(民89,9月)。從品質觀點探討戲劇節目的表現。廣播與電視(政大),15,91-117。 111.魏宏展(民9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112.藍一依(民93)。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對有線新聞台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113.顏永森(民89)。銷售網站服務品質對消費者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114.蘇雲華(民85)。服務品質衡量方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115.蘇元含(民92)。運用線性結構模式探討服務品質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中油加油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116.蘇鑰機(民88,11月)。用欣賞指數量度電視節目品質-香港的經驗。廣播與電視(政大),14,139-166。
【英文部份】 1.Anderson, E. W., and Sullivan, M. W. (199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s. Marketing Science, 12(2), 125-143. 2.Anderson, Clase Fornell and Donald Lehmann (1994).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 Journal of Marketing, 58(3), 53-66. 3.Aske Research Ltd. (1980, November). Attitudes to Episodes and Programmes. London: Author. 4.Avery, R. K. (1992, spring). Book Review: Studies in Broadcasting: Quality Assessment of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19-121. 5.Beville, H. M. (1988). Qualitative versus quantitative ratings. In Audience rating: Radio, television, and cable (Rev. student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31-159. 6.Breunig, Christian (1999). Entwicklung und Umsetzung von TV Qualitaetkriterien: Programmqualitaet im Fernsehen. Media Perspektiven. 7.Dick, Alan S. and Basu, K. (1994). Customer Loyal: 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2(2), 99-113. 8.Cronin, Jr. J. J., and S. A. Taylor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re 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6(3), 55-68. 9.Engel, J. F., R. D. Blackwell & P. W. Miniard (1993). Consumer Behavior. The Dryden Press. 10.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5).Consumer Behavior. The Dryden Press. 11.Fornell, C., Johnson, M.D., Anderson, E.W., Cha, J., & Bryant, B.E. (1996).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7-18. 12.Garnham, N. (1990).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13.Graham, Andrew (1998). Broadcasting policy in the digital age. In Firestone, Charles M. and Amy Korzick Garmer, (eds, 1998).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Washington, D.C.: The Aspen Institute. 14.Griffin, J. (1997). Customer Loyalty, How to Earn It, How to Keep It ? NY: Lexington Book. 15.Gronroos, C. (1982). An Applied Service Marketing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6(7), 30-41. 16.Gronholdt, L., Martensen, A., and Kristensen, K.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1, 509-514. 17.Gunter, B., & Wober, M. (1992). The reactive viewer: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audience reaction measurement. London: John Libbey & Company Ltd. 18.Habermas, J. (1979). The Public Sphere in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Struggle, Capitalism, Imperialis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eneral. 19.Habermas, Ju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 Burger Thomas, Cambridge, Mass: M. I. T. Press. 20.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and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J: Prentice-Hall. 21.Handy, C. R., & Pfaff, M. (1975).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food product and marketing servi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5(11), pp. 49-61. 22.Hempel, J. Donald (1977).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Home Buying Proces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23.Howard, A. & Sheth,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4.Itule Bruce D. and Douglas A. Anderson (1987). News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Today’s Medi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5.Jones, T. O., and Sasser, W. E., Jr. (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6), 88-99. 26.Kincheloe, J. & Steinberg, Shirley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27.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NJ: Prentice-Hall. 28.Levitt, T. (1972). 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0, 41-52. 29.Letinen, U., & Lehtinen, J.R. (1982). Service Quality: A Study of Quality Dimension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Helsinki: Service Management Institute, Finland OY. 30.Lovelock, Christopher and Jochen Wirtz (2004). Services Marketing: People, Technology, Strategy(5nd ed.). Singapor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31.Lowenstein, M. W. (1997). The Customer Loyalty Pyramid. Quorum, Westport, CT. 32.Marr, J. W. (1986). Letting the Customer Be the Judge of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19(10), 46-49. 33.Martilla, J. A., and J. C. James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34.Martin, W.B. (1986). Defining What Quality Service Is for You.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pp.32-38. 35.Mazis, M. B. Ahtola, O. T. & Klippel, R. E. (1975). A comparison of four multi-attribute models in the prediction of consumer attitud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 38-53 36.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CA: Sage. 37.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oward social theory for media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Crowley, D. & Mitchell, D. (Eds). 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 Polity Press, 235-253 38.Miller, John A. (1977). Studying Satisfaction Modifying Models, Eliciting Expectation, Posing Problem.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39.Oliver, R.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 in Retail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 25-48. 40.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 Berry, L.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41-50. 41.Parasuraman, A., V. A. Zeithaml, and L. L. Berry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42.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L. (1991).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67(4), 1-12. 43.Parasuraman, A., V. A. Zeithaml, and L. L. Berry (1994). Reassessment of Expectations as a Comparison Standard in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58(1), 111. 44.Peliter, J. W., Boyt, T. and Westfall, J. E. (2000). Dissecting The HMO-Benefits Managers Relationship: What to Measure and Why. Marketing Health Service, 20(2), 4-13. 45.Peter, J.P and Olson, J.C. (1990).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Irwin R. D. Inc. 46.Pfaff, Martin (1977). The Index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Problem and Opportunity.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24-27. 47.Prus, A. and Brandt, D. R. (1995). Understanding Your Customers. Marketing Tools, 10-14. 48.Reichheld, Frederick and W. Earl Sasser (1990). Zero Defections: Quality Comes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5), 105-111 49.Riggins, S.H. (ed.) (1992). Ethnic Minorityu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 Cal: Sage. 50.Roberts, E. J. (1984). Program appeal and program impact: A new approach to qualitative ratings. Research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olumbia University. 51.Roboy, M. (1996). Towards a new Ethical Environment for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S. Ishikawa (eds.)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265-286. Lut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52.Rosander, A.C. (1980, september). Service Industry QC-Is the Challenge Be Met ? Quality Progress. 53.Rust, R. T., A. J. Zahorik & T. L. Keiningham (1995). Return on quality:making service quality financially accountable. Journal of Marketing, 59(2), 58-70. 54.Ruyter, K. D., Bloemer, J., and Peeters, P. (1997). Merging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Satisfac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an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8, 387-406. 55.Sasser, W.E., Olsen, P., & Wyckoff, D.D. (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Text and Cases. Boston: Allyn & Bacon. 56.Selnes. F. (1993).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oduct Performance on Brand Reputation,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9), 19-35. 57.Smith, M.L., & Houston, M.J. (1983).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In Jain. Chicago, Illinoi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58.Solomon, M.R. (1991). Consumer Behavior: Buying, Having, and Be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59.Subervi-Velez, Federico A. (1986). The Mass Media and Ethnic Assimilation and Pluralism: A Review and Research Proposal with Special Focus on Hispanic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 71-96. 60.Taylor, Steven A. and Thomas L. Baker (1994). An Assess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Journal of Retail Banking, 70, 163-178. 61.Television Audience Assessment Inc. (1983). The Audience Rates Television. Cambridge. Mass: TAA Inc. 62.Television Audience Assessment Inc. (1984). Programme Impact and Programme Appeal: Qualitative Ratings and Commercial Effectiveness. Mass: TAA Inc. 63.Tes, K. David , Wilton & C. Peter (1988). Model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mation: An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4-212. 64.Van Dijk, Teun A. (1993). Elite Discourse and Racism. Newburg Park, CA: Sage. 65.Viswanath, K & Pamela Arora (2000). Ethnic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ssay on Their Role in Integration, Assimi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 39-56. 66.Wober, J. M. (1990, July). The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Quality. London: Independent Broadcasting Authority, Research Paper. 67.Woodside, A. G. F. and R. T. Daly (1989, Dec.). Linking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Journal of Care Marketing, 5-7 68.Woodside, A.G., Lisa L. Frey, & Robert Timothy Daly (1989). Linking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9, 5-17. 69.Zeithaml, V. A., & Bitner, M. J. (1996). Service Marketing. NY: McGraw Hill.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