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C1/基宜花焦點‧運動 2013/07/23
狩獵、尋根 點燃部落生機火苗 花蓮部落大學執行長鍾文觀 6年奔走開設55門課程 找回凋落的原住民文化
【簡浩正/花蓮報導】
↑阿美族人的鍾文觀,取得碩士後留在家鄉發展。
↑狩獵課程著重「知識」,就是獵人應有的倫理,除講解禁忌、法規外,也在山中模擬狩獵,讓族人找回手感。圖為花蓮部大學員們在狩獵前的準備。(花蓮部大提供)
原民會近年來持續推動族語政策,身為原住民大縣的花蓮,卻面臨 各族卅歲以下族人普遍不會說母語、對部落事務也不了解的窘境,未 來原民文化可能將「瀕臨消滅」無法傳承。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 執行長鍾文觀(Sifo Lakaw),透過狩獵、尋根、文化傳承等多項實 際課程,試圖將漸漸凋落的原住民文化找回。
「原鄉部落的人口逐漸外移,少男少女到大都市工作,成為中壯年 的他們與下一代,雖保有原住民的外表,但對語言及文化卻漸漸陌生 、甚至自己的祖靈也不太認識了……。」花蓮部大執行長鍾文觀話雖 說的簡單,卻也多了感嘆。
出身於玉里鎮的鍾文觀,本身是阿美族人,看著自己部落受漢人文 化及社會化衝擊下,母語、文化、知識等正加速流失。十二年前取得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後,他決定留在部落發展,為原住民族盡一份 心力,並於六年前正式加入花蓮部大。
「開課,就要開讓族人找尋自我的課。」鍾文觀將大量手工藝、編 織等原民婦女有興趣的課程捨去,改開設成語文教育、歷史文化、生 態知識、產業經營、部落社群五大類型課程外,並走出戶外、建立「 部落自主教育體制」,也就是實際在野外開課且將課程融合,讓族人 真正認識自我、重建原民生活經驗。
像是生態知識課程裡的「藤」,大都被原住民拿來建築、編織、食 用,但藤也是用來找尋水源的方式。這是由老原住民所流傳的知識, 藤與水藤只生長在水源地附近,學員們在課程中於山林間找尋藤、發 現水源外,也結合浮潛課程讓學員適應水性。當然,過程完全要用「 母語」溝通。
而狩獵課程則受中年原住民歡迎,鍾文觀說畢竟現今是文明社會, 所以該課程著重於「知識」,也就是獵人應有的倫理,課程中除講解 狩獵禁忌、政府法規外,也在山中模擬狩獵,讓族人找回手感。
「而原住民歷史雖可比較、卻不能被取代!」現代人過度依賴科技 下,許多歷史被逐漸淡忘,在鍾文觀六年來一步一腳印奔走各部落下 ,花蓮部大正點燃部落生機的火苗、重建原住民族的生活經驗,並透 過開設的五十五門課程,期望讓原住民找回「記憶」外,並轉化為「 技藝」,保有其獨特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