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中時] 「一粒又半個月亮的日子以前…」 母語逐漸消失中 文化傳承現危機


中國時報    A6/台灣關鍵字/12個社會新動力12-5           2012/07/31
「一粒又半個月亮的日子以前…」 母語逐漸消失中 文化傳承現危機

【執筆:江慧真】
  擺盪在傳統與漢人社會的文化衝突之間,原住民作家的眼睛反映族 群現實的困境,透過書寫展現獨特的族群思維與美感。達悟族作家夏 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寫出達悟族人對海洋、環境和生命的熱愛, 他期許,原住民作家對生態環境與族群生存困境繼續投注更多的關懷 。原住民社會應該傳承母語文化,才不會讓下一代斷了語言和環境的 親密關係。
  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不僅與土地緊密連結,也為文學比 喻打開一扇奇妙視窗,豐富台灣文學創作,如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以「 一粒又半個月亮的日子以前」、「煮熟一粒蛋般大甘藷的功夫」形容 時間;而達悟族重視月亮潮汐,月亮每天有著不同的名字,而「我今 天是中潮」的表達,更意味著「不餓也不飽」。
  童年曾經夢想成為航海家,夏曼.藍波安也和許多原住民知識青年 一樣,長大後離開了自己的島嶼和文化,他在台灣打工、求學,也寫 詩為蘭嶼呼救,痛斥核廢惡靈,參與了八○年代的原住民運動風潮, 最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回到海洋的懷抱,重新實踐達悟族的智慧和技 能,也找回了自己的語言。
  夏曼.藍波安認為,台灣社會對原住民小說好奇,不代表是對原住 民文學的熱愛或重視;而台灣原住民作家群像的不同,也在於原住民 來自不同族群,有其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文化。除了不同民族關心的議 題不同,他舉南美洲原住民作家為例,作家應對生態環境、族群生存 有更多的關懷。
  展望未來原住民社會的發展,夏曼.藍波安憂心下一代遠離了文化 ,失落了母語,原住民運動的傳承將會出現危機。他認為,當前母語 課程的時數根本就不夠,原住民孩子如果只會說中文,反而是「變笨 」,因為孩子不會用母語描述自己的土地和海洋,就算是身上流著原 住民的血液,卻失去了祖先留下的傳統智慧,也失落了一切,語言和 環境的親密關係就此不見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