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博碩論文]瓦力司.得牧的網路實踐:新媒體,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之機會與限制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99/碩士
研究生:曾馨慧
指導教授:孫嘉穗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原住民身障者瓦力司.得牧(Walis Teymu)的網路實踐,以《Ohaiya原住民部落格》作為台灣原住民「部落格服務平台」(Blog Service Provider,簡稱BSP)之首例,關注於新媒體、原住民與社會運動間的關聯性,探討新媒體作為原住民社會運動的媒介與場域,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與自我發聲產生哪些機會與限制。研究目的為提供未來欲運用新媒體從事原住民文化運動者可供參照的案例分析,並且填補台灣原運從舊媒體到新媒體進程的比較分析,標示瓦力司部落格平台於原運媒體的位置。瓦力司為台灣賽德克族的原住民,他也是個身障者,此案例的特殊性在於其展現研究對象利用新技突破身體的限制,致力於新媒體原住民社會運動的網路實踐。瓦力司突破身體的限制,透過新媒體所實踐的「原住民部落格服務平台」,於原運所處位置的再思考,部落格如何作為實踐原住民社會運動的場域,提供其他可供探討的原運模式,填補台灣原運運用媒體的進程,以及原住民資訊從業者瓦力司如何透過新媒體與原運產生聯結。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搜尋網路與主流媒體資料,以及瓦力司網路實踐個案分析,發現以原住民部落格平台作為新媒體,創造了文化多樣性的網路空間(cyberspace)、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以及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然而,原住民族必需具備網路框架(architecture)與限制的認知與意識,才能期許未來有機會於網路中克服限制,依靠自身力量創造自己的文化。

參考文獻:

一、 引用文獻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原著Cresswell, Tim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與柯司特對話》。台北:群學。(原著柯司特Castells, Manuel and Ince, Martin [2003]. Conversations With Manuel Castells.)
王貞子、劉志強(2006)。〈從旁觀到參與:新媒體敘事結構解析〉,《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台北:遠流。92-112。
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田哲益(2010)。《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台灣書房。
石忠山(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 169-194。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75-296。
何明修、林秀幸主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
何哲欣、謝明珊譯(2010)。〈第七章 媒介對社會世界的再現:族群與「種族」〉,《媒介研究:關鍵議題與爭辯》。台北:韋伯。頁175-204。(原著Haynes, Amanda [2007]. Media Studies: Key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UK: Sage.)
何哲欣、謝明珊譯(2010)。〈第三章 大眾媒介與新媒介科技〉,《媒介研究:關鍵議題與爭辯》。台北:韋伯。頁61-83。(原著Breen, Michael J. [2007]. Media Studies: Key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UK: Sage.)
何哲欣、謝明珊譯(2010)。《媒介研究:關鍵議題與爭辯》。台北:韋伯。(原著Devereux , Eoin. [2007]. Media Studies: Key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UK: Sage.)
吳筱玫(2002)。〈重寫賽伯人:一個模控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1: 187-214。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李宗義、許雅淑譯(2009)。《部落客宣言》。台北市:群學出版。(原書林瑞谷著Erik Ringmar[2007]. A Blogger's Manifesto: Free Speech and Censorship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李金銓、黃煜(2007)。〈釋放台灣的社會力:公共領域、資訊取得與知識共享〉,《圖書館與資訊科學》,33(1): 17-29。
周恆甫(2005)。《臺灣地區網路媒體Blog發展與應用之初探研究-以「交通大學無名小站」為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馨譯(2007)。《大眾媒介社會史》。台北:韋伯。(原著Gorman, L., & Mclean, D. [2001]. Media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UK: Sage.)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林靖堂(2010)。無名小站商業化發展史-批判性觀點。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台北。
洪貞玲、劉昌德(2004)。〈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社會學研究》,6: 341-364。
夏鑄九、王志宏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堀起》。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Castells, Manuel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lden, MA: Blackwell.)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
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原書科塔克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8]. Cultural Anthropology, 13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高志翔(2009)。《網際網路中的原住民族傳播權益實踐—以台灣原住民族網路社群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2010)。《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台北,群學。(原書Haraway, Donna.[1991].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張鐵志(2007)。《反叛的凝視》。台北:印刻。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小畢空間。
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頁199, 頁201。(原書Chris Barker[2004].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e studies.)
陳以新譯(2008)。《離散與混雜》。台北:韋伯。(原著Kalra, V. S., Kaur, R., & Hutnyk, J. [2005]. Diaspora and Hybridity. London, UK: Sage.)
陳芸芸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原著Mirzoeff, Nichola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UK: Routledge.)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台北:歐萊禮。(原書:Gillmor,D.〔2004〕. We the media.USA: O’Reilly﹞。
陳素秋譯(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台北:韋伯。(原著艾多斯Edles, Laura Desfor. [2002]. Cultural Sociology in Practice. Malden, MA: Blackwell.)
陳憶寧,2010,〈我即是來源: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一○六期,頁99-134。
彭玲林譯(2011)。《Google化的危機》。台北:商周出版。(原書Vaidhyanathan, S. [2011].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and why we should worry.)
雅邁‧苔木(1994)。〈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視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文化》。 7: 60-66。
黃守義、許詩嫻譯(2008)。《新媒介科技手冊》。台北:韋伯。(原書Lievrouw, L. A., & Livingstone, S. (Ed.) [2006], Handbook of new media. London, UK: Sage.)
楊雅婷、李顯立、孫百儀、黃慧敏、楊曉憶、林明玉、洪凌等譯(2008)。《媒體世界 : 人類學的新領域》。台北:巨流出版。(原書F. G Ginsburg, Lila Abu-Lughod and Brian Larkin, eds.[2002], Media Worlds: Anthropology on New Terrain.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
楊雅婷譯(2009)。《媒介與政治初探》。台北:韋伯。(原著Oates, Sarah. [2008]. Introduction to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UK: Sage.)
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韋伯。(原著雷蒙.威簾士William, Raymond [1983]. Diaspora and Hybridity. London, UK: Sage.)
蔡昭儀譯(2007)。《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台北:先覺。(原書:梅田望夫〔2006〕.《網路進化論》。筑摩書房。)
蔡源林譯(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原著薩尹德Said, E. W.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NY: Knopf)
蔡鴻濱(2005年7月)。〈部落格與公共領域的實踐:以「南方社區文化網絡」為例〉,「2005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台灣大學。
蔡鴻濱(2006)。〈網路社會運動之語藝分析:以苦勞網中「香港返WTO」事件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6(1):2-48。
鄭國威(2007)。《閱聽人2.0-部落客來了》。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陸霖、林鶴玲(2001a)。〈台灣社運的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 25: 111-156。
鄭陸霖、林鶴玲(2001b)。〈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 2: 55-96。
謝世忠著(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著(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蘇文淑譯(2011)。《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台北:大鴻藝術。(原著濱野智史[2008].《アーキテクチャの生態系:情報環境はいかに設》,日本東京:NTT。)
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原書:吉田俊哉 [2004].《メディア文化論: 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日本東京:有斐閣。)
Boulos, M. N. K., Hetherington. L, Wheeler, S. (2007). Second Life: an overview of the potential of 3-D virtual worlds in med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Health Information & Libraries Journal, 24(4), 233-245.
Bruns, A., & Jacobs, J. (2006). Uses of blogs. New York, NY: Peter Lang.
Coleman, E. G. (2010). Ethnographic approaches to digital media.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9, 487-505.
Hughes, L. (2003).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Indigenous Peoples. London, UK: Verso.

二、 其他書目
王等元(2009)。〈E時代教育機會均等的新挑戰〉,《課程與教學季刊》,12 (4),頁1-30。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台北:智勝文化。
吳錦發編(1989)。〈靜靜流淌過心底的哀歌-序臺灣山地散文選〉,《願嫁山地郎:臺灣山地散文選》,台中:晨星出版社。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出版。(原書Levinson, P. (1996).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New York: Routledge.)
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原書 Schech, Susanne and Haggis, Jane. [2000].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Blackwell.)
林文蘭(2010)。《棒球做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邱大昕(2007)。〈男性視覺障礙者勞動邊緣化的陽剛困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 ,71-91。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路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6, 22-68。
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過程中使用者問題之探討〉, 《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七卷第二期,19-46。
邱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下冊》,台北:唐山出版。
邱延亮編,楊祖珺(2008),〈我用身體寫政治:2004年三二○到五二○抗爭事件〉,《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下冊》,台北:唐山出版。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 -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刊》,3[4]:1-36。
洪慧芳譯(2010)。社群新經濟時代-生活與商業行銷模式大進化。台北:財信。(原書Erick Qualman[2010]. Socialnomics: How Social media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and do business.)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原書 Castells, Manuel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I.]. London: Blackwell.)
孫曼蘋(2010)。〈向世界展現他們希望被看到的樣子:媒介科技與原住民的傳播主體性〉,《新聞學研究》,第一○六期,頁285-290。
徐國民(2010)。〈「原住民」的框架內/外-重探臺灣原住民運動的文化論述與「文學性」問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159-201。
徐詩思譯(2003)。《No Logo》。台北:時報文化。(原書Klein, N[2000]. No Logo: Taking aim at the brand bullies。)
浦忠義(2007)。〈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現況與末來發展〉,《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莊國辰(2001)。「網運228」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自救活動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佩周。1999,《變臉中的印地安人:美國原住民文化探索》,台北,麥田。
陳柏安、江今葉譯(2007)。《部落格:改變世界的資訊革命》。台北:五南。(原書Hewitt, Hugh [2005]. Blog: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reformation that's changing your life. Thomas Nelson)
陳雅惠(2002)。〈一場以媒介為名的「運動」〉。「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會」論文。台北:深坑。
陳韜文(2004)。〈理論化是華人社會傳播研究的出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處理〉,陳國明(編),《中華傳播理論與原則》,頁44-54。台北:五南。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原書 Mosco, Vincent.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 Sage.)
趙貴忠(1993)。〈來自山林的傳響-原住民刊物〉,《誠品閱讀》,第12期,18-19。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0)。99 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九十九年十一月),委託單位:行政院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執行單位: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原書Shilling, C.[2005]. The Body in Culture,Technology and Society.)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摘要】。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90NCCU0382012)
蘇健華(2007)。〈web2.0發展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3:1-124。
Simon Knel著,賴貞儀、李明等譯,2003,〈科技景觀中的未來博物館〉,《危機與轉機:新世紀的博物館 2003年博物館長論壇論文集》,頁9-23。

三、 網路資源
夷將‧拔路兒(民99年6月23日)。被Facebook拒絕的「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icyangparod/462625
林益仁(民99年2月14日)。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yam.com/smangus/article/27068759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7年),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陳順孝(民93年8月21日)。部落格作為「我們的媒體」【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iedit.tw/2004/08/blog-post_7454.html
舞賽(記者)(2006年10月06日)。原民部落格週歲愛情月曆說故事。《台灣立報》。【網路新聞資料】。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81481
蔡志浩(民98年3月7日)。部落格已成為主流媒體【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aiwan.chtsai.org/2009/03/07/buluoge_yi_chengwei_zhuliu_meiti/
簡志宇(民93年01月12日)。緊急!無名小站有難 請大家一起幫忙【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ern.pixnet.net/blog/post/1048713
Adriana Gutierrez著,Shanta 譯(民99年9月7日)。玻利維亞之聲:部落格發聲。(原文:Voces Bolivianas: Desde la blogósfera)。《全球之聲網站》【線上論壇】。取自: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2010/09/07/7526/
Amr, Tarek 著,Leonard 譯(民100年2 月1日)。阿拉伯:新媒體與埃及抗爭 。(原文:Arab World: New Media and the Egyptian Demonstrations)。《全球之聲網站》【線上論壇】。取自: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2011/02/01/8989/
Belen Bogado著,Shanta 譯(99年4月27日)。巴拉圭:以部落格散播瓜拉尼語 (原文:Paraguay: Spreading the Guaraní Language Through Blogging )。《全球之聲網站》【線上論壇】。取自: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2010/04/27/6092/
Chicoepab Suruí著,Leonard 譯(民99年12月22日)。巴西:原住民網路使用座談會。(原文:Brasil: Comunidades indígenas refletem sobre usos da internet)。《全球之聲網站》【線上論壇】。取自: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2010/12/22/8629/

Epstein, T. (2008, September 19). Second Life is my wheelchair [Online Artic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taversejournal.com/2008/09/19/second-life-is-my-wheelchair/

四、 影音節目資料
朵悠.馬紹(製作人)(2006年01月14日)。原住民新聞雜誌。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