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中時] 《新故鄉願景》「我們要活出應得的價值」 漢人媳婦戴禮娟站出來 打造藝術村 哈凱部落勇敢追夢

中國時報    A8/新故鄉動員令第111站/桃園復興           2014/04/07
《新故鄉願景》「我們要活出應得的價值」 漢人媳婦戴禮娟站出來 打造藝術村 哈凱部落勇敢追夢

【執筆:黃奕瀠】
  原本位在巴陵橋下的哈凱(Hagay)部落,遭多次風災重創、失去 家園10餘年,處境不被政府重視。一位嫁入部落的漢人媳婦決意帶領 族人爭取家園重建的機會,並且鼓勵他們勇敢做夢:「我們可以為新 蓋的房子進行彩繪拚貼,甚至可以打造出後山的藝術村。」
  這個出生於高雄外省家庭的哈凱部落媳婦戴禮娟,在永久屋已經打 下地基,完工之日可期的這個時候,接受中國時報社長、新故鄉動員 令主持人王美玉的訪問,暢談10年來苦候家園重生的心路歷程。推動 自救會成立的她數次為這些單純樂觀的族人叫屈:「他們就算住在組 合屋,依然認真生活,但這不能成為政府忽視的理由。」
  風災毀家園 無人關心
  哈凱部落位在以水蜜桃聞名的復興鄉後山。原本世居深山的族人, 不論謀生或就學都不方便,於是在1966年,北橫公路開通後,決議買 下大嵙崁溪上游巴陵橋附近土地,遷居於此。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淤積問題而築的巴陵攔沙壩,就位在部落下方。 由於淤沙從未清理,壩體也慢慢無法承受重量,地基漸漸被掏空。1 996年賀伯颱風襲台,部落幾處崩落,巴陵橋被列危險區域;2004 艾莉颱風造成地基崩塌,部落盡毀。「我查了一下,部落的損失,沒 有任何一則新聞或文字資料記錄。」戴禮娟表示,他們受到的災難, 彷彿不存在這個世界上。
  政府無作為 等嘸遷村
  高38公尺的巴陵壩,也在2007年韋帕颱風來襲時,遭到沖毀。戴禮 娟不免搖頭:「過去沒有環境生態的知識,不知道攔沙壩會造成問題 ,族人為了賺錢,還幫忙蓋了攔沙壩。」不料,攔沙壩卻成為土石掏 空的禍首。胼手胝足,栽了一個果、攢了幾個工所買下的土地,還有 那一磚一瓦蓋起的家園,就這麼毀在自己的未知上。
  族人住進了下蘇樂的組合屋。根據政府法令,組合屋年限是3年, 不過,遷村計畫始終沒有著落,政府也毫無作為,哈凱部落災民也就 一直沉默等著。這塊臨時居所位在山谷中,全年僅有不到3個月的日 照,「冬天踩在地板上,都有濕濕的感覺。」戴禮娟強調,不只如此 ,地層還下陷、移動中,「龜裂嚴重到家戶之間都拉扯出了小水溝。
  籌組自救會 爭取權利
  但哈凱部落在這一戶12坪,僅有兩個房間的組合屋中,不知如何爭 取權利。2009年吳志揚當選桃園縣長,準備到復興鄉視察,他們便前 往陳情,得到初步回應,以為永久屋有著落了,卻遲遲沒有動作。「 原住民長期以來被視為弱勢,久而久之,他們也對自己失去信心。」 2011年某天,戴禮娟躺在地板上望著天花板,看到它因潮溼而發霉並 快要崩落,心頭一驚,想著族人還要過這樣的生活多久?於是決心出 面抗爭,開始籌組自救會。
  「我們不是和政府要房子,是政府錯誤的設置,害我們失去家園。 」戴禮娟認為,原住民向來樂觀,再困難的環境都可認真生活,但卻 被政府忽視,她才帶領族人爭取權利。部落的人原本十分擔心招惹是 非,她不斷勸說:「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土地,我們就要活出應得的價 值。」她鼓勵族人站出來,站到一個被看得到的位置,爭取自己應得 的權利。
  重建新生活 寄託藝術
  因為多次抗爭,政府不得不回應處理,但延宕10年,物價波動超乎 想像,再加上採購法等等行政問題的限制,經歷6次流標後,終於有 廠商願意承包,加上九二一賑災基金會同意捐助的自籌款,永久屋開 始動工。

  不過,完成的僅僅是毛胚,內裝和外觀仍得自己想辦法。除了外界 支援外,族人自己也有計畫。戴禮娟表示,族裡的藝術家阿邁.西嵐 曾帶著部落青年在別的部落和學校做馬賽克拚貼藝術工程,當家園重 建,自然能發揮力量,她希望藉此讓哈凱部落成為後山的藝術村,「 就讓我們一起完成這個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