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立報]期許原民台 成為部落發聲管道


期許原民台 成為部落發聲管道

2012-4-05 21:38 作者:金惠雯
文■金惠雯 整理■龔靖雯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委託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以下簡稱原促會)辦理的「我對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期待」部落論壇, 324日在台中市維他露基金會舉辦全省巡迴的最後一場,同時也是唯一一場與都市原住民互動的場次,現場吸引了近50位原住民朋友與會,引發相當多的討論。

此活動乃是原文會為了建立與營運一個具有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原民台,委託原促會於全省各地舉辦部落論壇,廣邀部落族人分別從文化、語言與新聞等不同議題面向對原民台之發展進行意見交流。

前二場分別於台東卡地布部落、屏東縣泰武鄉比悠瑪部落舉辦,兩地族人皆表達希望原民台之經營能更具有主體性,並應提升新聞品質、多多製播具文化價值的節目。比悠瑪部落的耆老甚至還拿出親手繪製、珍藏多年的舊比悠瑪部落地圖,呼籲各地族人皆應重視自己的部落文化。

在台中場的討論中,長年擔任母語老師的謝慈慧老師,從語言流失的角度將原民台在語言傳承上應扮演的角色做了定位,她認為營造一個母語的環境,是原民台應有的責任。

前台南市族群事務委員會主委以撒克.阿復從原民台的籌備開始就積極參與,他以傳播權的角度出發,闡釋了原民台在原住民自主發聲的重要性,並且提出了必須要從結構中來處理原民台的定位,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目前就讀於政大民族系博士班的伊婉.貝林則從文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原民台不應該用主流社會的角度來做節目,而是必須用原住民的觀點來處理文化性的節目,才能做出不落入刻板印象的節目。

原促會理事黃永光則從部落發展的角度,認為掌握媒體對於部落發展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對原民台有更高的期許,希望原民台能成為部落發言與對外行銷的重要機制。

原文會表示,連續三場部落論壇不僅聽見各地族人對原民台的意見,也感受到族人對原民台的殷殷期盼,這三場的紀錄不僅全數刊登於台灣立報上,同時也將在整理後放置在原民台的新營運計畫上,讓各地部落族人的聲音都能呈現,為未來原民台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議題一:共享、共榮、共存

召集人:沙順恩

參與者:曾一郎、邱孟玲、勃亞馬紹

討論內容:

1.資源分配不均:原鄉族人移居都會區的人數眾多,但資源稀少,不如台北市。

2.各區域應建置資料庫。

3.原民台要多關注並報導中部的新聞。

4.原文會的功能何在?目前執行現況以及未來的承載力如何?原民台組織、營運沒有透明化。

5.人事更迭頻繁影響原視的發展。

議題二:原住民文化主流

召集人:戴瑋弘

討論內容:

(一)原住民文化主流為何

1.從食衣住行來探討。

2.使邊緣文化成為主流文化。

3.如何讓原視去影響原住民文化?

4.原住民成為主流後會有無限商機,例如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成功。

(二)如何保留原住民文化

1.原民台節目有些跟文化不符合。

2.原民台部分節目可能強化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

3.原民台化節目時應極力保存,並呈現14族內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價值。

(三)對原民台的建議

1.針對《科學小原子》的節目可再加強。

2.文化遺產部分可再加強。

3.應增加類似《大樹下》的節目,有助於部落文化保存。

4.節目製作可以活潑貼近部落生活再加上文化保留。

5.文化議題應讓耆老參與其中。

議題三:對原視在語言傳承上有何期待與建議?

召集人:謝慈惠

參與者:卡照、伊婉貝林、沙順恩、張錦秀、陳富梅、陳玉珠、王順調、高月仙、陳淑蕙、邱孟玲、Ciwas Pawan

討論內容:

1.提供更多族語學習平台。

2.族語新聞重播次數增加。

3.卡通的配音以族語呈現。

4.新聞主播以族語為主,盡量少用中文。

5.原視記者報導時,不應深化刻板印象。例如喝酒、卡拉ok

6.記者要主題性的報導,盡量少播報主流新聞,要以原住民為主體。

7.都會區福利問題:原住民常為邊緣人,公家單位並未落實回饋族人的機制。

8.繪本故事書製作成電子書加上配音,讓小朋友有興趣學習。

9.兒童學族語類型節目應增加重播次數。

10.播放影片以呈現不同族群的語言。

11.合作協助突破族語教學困境。

議題四:要用什麼方法說出我的生活現況?

召集人:曾一郎

參與者:戴瑋弘、高秀珍、張錦秀、謝慈惠、江正義、邱孟玲、卡造、伊婉.貝林、江秀英

討論內容:

1.以身作則。

2.發行CD

3.自我提升專業知能。

4.先認同自我文化。

5.主動介紹說明歷史。

6.教會的力量及功能重現。

7.建置平台積極行銷。

8.多元觀點反視自我文化。

9.進入核心改變政策。

議題五:特約記者與駐地記者的人才訓練

召集人:陳聖國

參與者:梁錦德、黃永光、伊婉.貝林、張錦秀、卡照、原文會執行長舞賽˙古拉斯

討論內容:

原民台記者人數過少,培養特約及駐地記者給予稿費,可協助在地產業與文化發展。

1.原民台要平衡報導各族群,應在各地安排駐地記者。目前原民台記者沒有在職和專業訓練,建議各縣市設置新聞中心,讓記者資源可以交流。

2.特約和駐地記者能為在地發聲,也更能符合部落需求。

3.在每個鄉(區)公所設置23位在地記者,並委託給公所辦理及考核,經費按鄉(區)面積大小編列。

4.由鄉公所掌握新聞中心會成為公所的傳聲筒,可以部落大學以及中小學為考量。

5.族語主播流動率少,凸顯其缺少競爭力。應重新審視晉用制度,讓部落優秀人才進入。因為原民台的製播都在台北,許多優秀人才都在部落,建議在地製播。

6.記者的專業素養應提昇。

7.族語新聞播放時間為上午11點與下午6點半,建議與中午新聞播放時間相同。

8.原民台節目多以漢人角度思考,希望能在原鄉地區為特定族群,量身打造節目,例如:賽德克族地區以賽德克族語為主的節目。

9.以全族語環境建立當地製播中心,與在地記者共同培訓,也提供在地就業機會。

10.建議原民台與NCCMOD、網路連結,爭取多頻道播放。

11.族語新聞多為重複性高的新聞,建議在地製播可增加新聞的豐富性,更深入報導部落消息。

12.各族群文化報導集中在某些人,而且多為錯誤的資訊,應多人訪問、多方查證後再報導。

13.因為在地記者不足,無法產出在地新聞。

14.公民記者應受一定時數的訓練。

15.從在地傳播人才的培訓開始做,和地方有線電視交流合作,讓在地文化跟人才能被看見。辦培訓會以中級、高級分類,我們會重視記者的在職訓練,未來希望原民台能和部落族人有更多連結。

(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專案執行)


早上的主題引言人之一伊婉˙貝林分享原民節目與文化傳承。(圖文/原促會)


下午採取開放性空間討論模式讓參與者都能有充分的討論機會。(圖文/原促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