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論壇開講 族人暢談期待
2012-3-25 19:53 作者:呂淑姮
【記者呂淑姮台中報導】以特定族群為開設目的與優先服務對象的傳播媒體,例如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節目和新聞可以有哪些變化或改進?觀眾對於新聞台未來發展、節目內容,有哪些期許和要求?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原民台,是否可以成為原住民各族與漢族社會的對話平台?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舉辦的「我對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期待」部落論壇,最後一場24日在台中舉行。論壇中除邀請學者、部落工作者到場引言,更重要的是來自不同部落的族人互相討論,提出對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想像。
原文會執行長舞賽‧古拉斯說,自原民台成立以來,只有開台之初有辦論壇與部落交流意見。這次再辦論壇,希望匯集更多原視觀眾群的想法,讓原住民族的電視台可以變得更好看、更專業。
泰雅族族語教師謝慈惠以語言危機出發,建議原民台應以傳承語言文化為責任,以族語播出的節目或新聞,可思考如何成為提供族語學習的平台。謝慈惠說,要讓原住民族的下一代對族語更熟悉、可以真正運用在生活中,媒體是很好的協助工具。
主流報導 充斥刻板印象
曾任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的以撒克‧阿復談到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他認為,目前的主流媒體、漢族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相關新聞報導,仍然有著許多刻板印象和偏見。
例如日前國防部長高華柱在立法院備詢時,說出「國軍近10年死亡原因最多為酒後駕車」,更強調「在花東地區比較常發生,以原住民官兵為主」。此言一出,所有媒體都以「酒駕喪生的官兵以原住民最多」為報導結論,而並未深入探討包括漢族在內,各族飲酒習慣、原因、酒與文化等相關議題。
以撒克‧阿復說,這種報導方式和數據統計就是「一再重複的錯誤刻板印象」。他說,主流媒體與社會不願從原住民族角度思考,如果連原住民籍的新聞工作者也並未養成批判的新聞視角,產製新聞的方式一味跟隨主流,錯誤的族群印象就會被一直重複。他認為,培養記者建構各族文化的理解與概念、族群觀點,更難於新聞專業的訓練。
政大民族系博士生伊婉‧貝林說,族群新聞應要忠實傳遞部落觀點,在文化祭儀、傳統慣習、歷史背景方面,新聞從業者都該要有正確的諮詢再做報導,避免以訛傳訛,造成難以改變的刻板印象。
賽德克族的伊婉‧貝林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文化顧問之一,她說,在中文翻譯和劇情詮釋上,賽德克族人生活並非完全如同電影呈現的一般。例如電影中有賽德克族人大喊「快逃」的場景,伊婉‧貝林曾就此場面詢問長輩該如何翻譯,因為族語中沒有「快逃跑」這樣的字彙。
搭起橋樑 增進族群理解
部落耆老思考許久,告訴伊婉‧貝林:「這樣的情節不會在賽德克人身上發生,因為我們一開始就不會逃跑。」但電影為了戲劇張力和劇情進行,和現實仍有落差。伊婉‧貝林說,賽德克族以外的群眾不了解本族的文化。「原民台的存在意義之一,就是要向主流社會與互相不瞭解的各族群,對話闡述並理解彼此的不同。」藉由媒體傳播與對話平台,讓更多人認識各族的真實面貌。
台中部落大學校長黃永光提到自己的泰雅族名:「族名是尤幹,很多漢人都以為我姓尤名幹。」黃永光說,許多漢人或主流媒體只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忽略了不同族群的文化脈絡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在學者進入部落研究完成後,變成了該部落或族群的代言人。」黃永光說,原住民的語言和習慣,解釋與述說的權力應在原住民族身上。但許多地方都碰到學術研究團隊以自我觀點替部落說話,言論內容卻讓部落族人感到非常陌生。黃永光建議,碰到這種狀況時,原民台應替原住民族擔任向主流社會傳遞正確訊息的教育責任。
傳承族語 留住傳統文化
引言結束後,參與論壇的族人分組互相就有興趣的問題討論。包括「原民台可以為族語教學做哪些努力」、「文化歷史保存與媒體」、「新聞製作方式與人才培育」等相關話題。
24日的論壇參與者來自部落、社區大學、原住民團體、學生與教師。所有參與的原住民籍與會者,都表達了對於歷史傳統、語言文化消失快速的憂心。懂得祭儀的長輩迅速凋零、部落族人遷徙至都會區、教育中欠缺多元文化精神;這些原因都讓瀕危的族語和傳統進入更危險的狀態。
族人建議,原民台應開設時段,製播可以吸引孩子的族語動畫。以小朋友喜歡的動畫方式、加上原住民族文化內涵,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聽見更多族語,產生認同感。另外也可多製作與原鄉傳統智慧、風俗習慣有關的節目,讓所有觀眾可以更了解部落文化。
在新聞製播方面,眾人提出應增加更多部落新聞,部落發生的大小事也是各族人很關心的話題。但媒體高度集中在台北都會區,地方設置新聞中心必需投注相當的經費。族人們普遍認為,地方記者太少、新聞來源不足、沒有事件的後續追蹤報導,都相當可惜。有參與者提議,應多增加記者員額,並且培訓部落人才,讓部落可以有報導在地新聞的好手,才能讓原住民的聲音傳得更遠。
原文會表示,論壇結果會納入原民台獨立營運企劃書中,是未來製播的重要依據。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