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人辦伯特利 都市原童有個家
2012/02/28
五十五年次的Malayumu(盧秋月)靠自己的力量換取生活所需,創立「伯特利」照顧都會原住民幼童,就像在部落生活一樣,辛苦但不貧窮。(記者何玉華攝)
在「伯特利」的孩子習慣勞動、互助,彼此非親非故也不同族,姊姊牽著弟弟的手,照顧生活起居。(記者何玉華攝)
〔記者何玉華/新北報導〕魯凱族人Malayumu(漢名:盧秋月)離開屏東縣大武部落原鄉北上傳道,發現
都市原住民 幼童缺乏照顧,民國八十五年在新北市五股創設體制外的托育機構「伯特利」,配合原住民家長需求不定時收托,家長沒空接,孩子就在這打地鋪過夜,讓家長安心,也讓小朋友有家的感覺。
催生原民非營利幼兒園
原住民工作不穩定,常常凌晨三、四點家長趕著上工就把孩子送來,或是半夜才來接小孩回家,伯特利總像超商一樣不打烊;孩子在校出狀況,家長也打電話請Malayumu幫忙解決;伯特利十幾年來每年平均照顧八十餘名孩子,不想依賴外人,只想靠自己力量照顧族人的孩子,卻得面對體制的要求。
Malayumu說,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罰單通知書,這「在魯凱族社會是很羞恥的」,後來試圖申請立案,才貸款改善空間,法令又全改了;期間多次收到罰單,直到去年再收到,Malayumu終於在至善基金會介入協助下,希望依族人互助的祖訓爭取協助,催生第一所原住民非營利幼兒園,讓下一代在自己的文化中受到呵護照顧。
收費彈性可「換工」相抵
伯特利有收費標準,但家長常忘了或繳不出錢,Malayumu就讓家長「換工」相抵,也可以拿青菜蔬果交換,要是經費還不夠,她就拿出教族語、舞蹈、打工的收入,甚至連先生的薪水也投入。
她說,住南部的公婆曾要錢買新的洗衣機,她拿不出錢,雖然先生不解「我們的錢怎麼很快就沒有」,但一句責罵也沒有,還兼兩份工作養家。
她說,取名「伯特利」,是因為她就讀伯特利聖經書院期間經驗到這輩子最多的愛,希望因為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被好好照顧的孩子,跟她一樣得到愛與關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