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博碩論文] 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尖石鄉國小為例

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99/碩士
研究生:吳哲民
指導教授:羅家駿

摘要:

資訊時代,電腦與網路成為人類生活中極重要的部份,無可否認地,對於原住民學童,數位資源亦影響其學習成長,善用電腦網路等於擁有了無窮盡的資訊,而缺乏設備或是技術能力者,將成為資訊時代下的新弱勢,本研究焦點將鎖定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尖石鄉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為研究對象並依學童家庭社經地位,以『學童背景』與『原住民學童』的概念出發,在探究文獻後,將對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尖石鄉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進行問卷調查,以Van Dijk 所提出數位科技近用模式由動機近用、物質近用、技術近用、使用近用來分析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尖石鄉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在數位落差上的現況與差異。

本研究發現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尖石鄉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在物質近用、動機近用、技術近用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使用近用上有顯著差異;單親家庭學童與學童族別在使用近用上有顯著的差異;母親教育程度在技術近用上有顯著的差異;父親經常使用電腦在物質近用、動機近用、使用近用上有顯著差異; 母親經常使用電腦在物質近用、動機近用上有顯著差異;家中主要濟經來源者行業別在動機近用上有顯著的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
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奐敏(2004)。「不利偏遠地區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
王奐敏、曾武清、施曉娟(2003)。「從資訊素養的觀點探討數位落差縮小的可能性:
以新竹市龍山國小資訊教育為例」。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書 David, M.,
& D.Sutton, C.[2003]Social Research : The Basics。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2002、2004、2005、2006、2007、2009)。〈數位
落差調查統計報告〉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9790&CtNode=890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民國 95 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取自:
http://www.apc.gov.tw/chinese/docDetail/detail_TCA.jsp?docid=PA000000001087&
linkRoot=4&linkParent=49&url=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NICI)
(2005)。「關於數位台灣計畫」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
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 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芳宜、張芸韶(2007)。「從 Van Dijk 的四種近用看國小學童的數位落差:以花
蓮縣市為例」,「二00七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教育部(2006)。數位台灣168 e 化成鄉零距離,數位機會專刊,2-6。
郭良文(2006)。「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再現─蘭嶼媒體資料庫的參與式發展」,「傳播
研究簡訊」,46:1-3。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
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4。
陳敬如(2000)。《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芬(2002)。〈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2:234-237。
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
16:125-178。 資策會(2004 年 12 月)。「縮減數位落差的政策推行」,「數位
台灣季刊」,頁 6-7。台北:資策會。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瓊儀(2000)。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縣。
微軟公益網站(2004)。〈學習 e 樂園〉: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giving/event/2001/dongpu.htm。
楊涵如(2003)。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末出版。
劉文文(2000)。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碧雲(2007)。苗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數位落差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劉靜怡(2001)。「民主社會裡的數位落差:幾個初步觀察」。資訊社會與機關數位化
落差研究會彙編。民國94 年12 月6 日,取自
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2-2.htm。
簡文吟(2006)。〈台灣數位落差現況分析〉,《研考雙月刊》,30:38-46。
英文部分:
Eamon, M.K., (2004). Digital divide in computer access and use between poor and
non-poor youth,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31(2), 91-112.
Eszter Hargittai (2003) “The Digital Divid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New Economy
Handbook, In Press.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2004). Children, the digital divide and federal policy,
Retrieved May 11, 2005, from http://www.kff.org/entmedia/7090.cfm.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7).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February 7,2004,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net2/falling.htm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04,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societal participa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Van Dijk, J. A. G. M. (2004). Divides in succession: Possession, skills, and use of new
media for societal participa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Van Dijk, J. A. G. M. (2005). The deepening divide: Ine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J. A. G. M. (2006).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Poetics, 34(4-5), 221-23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