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老製售藝品 自籌日托基金
2007/11/10
三地門鄉老人日托點,由老人創作傳統藝品,為自己籌募基金。 (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三地門報導〕原住民一定要當「伸手牌」嗎?老人一定要等著子女給錢嗎?三地門鄉三地村老人日托關懷點,受托老人可不是坐著等捐款,他們發揮才藝聚在一起串珠、刺繡、編織,自製原住民藝品,在鄉內文化館擺攤義賣,收入成為日托基金,老人視業績領零用錢,九十多歲也不落人後,有尊嚴的過日子。
蘇雁坐在地板上,熟練編著月桃蓆,她已經九十四歲,圍在她旁邊一起編的還有七、八位七、八十歲的排灣族老人,每週一、週五上午聚在「三地門鄉關懷日間托老服務示範點」,發揮自己從祖先那兒學來的傳統技藝,一張張冬暖夏涼的月桃蓆、實用的月桃置物盒、嬰兒搖籃,從老人指間變化出來。
除月桃編,還有串珠、珠繡,精通刺繡的老人負責產製帽子、項鍊、手鍊、手機包,老師級的甘阿水最懂快失傳的竹編,他總要叮嚀進度,看看老人需要什麼指導,日托老人在笑聲或歌聲中邊做邊聊。
三地門鄉長包水生、鄉代主席孫武雄表示,讓老人有尊嚴的活著很重要,去年全鄉開始推動部落關懷據點,目前設置的五個村中,三地、青葉村提供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日托服務,三地村的日托點十月起決定讓老人發揮所長,在傳承技藝的同時籌募日托公共基金。
每位老人都有作品編號,藝品放到鄉公所旁文化館擺攤義賣,飾品類的定價在一、兩百元左右,哪一個賣出了,扣除成本,日托基金與老人「五五分帳」,讓老人可以拿零用錢回家貼補家用。
包水生說,日托點每年只有政府約九萬元補助,維持很困難,老人們覺得要長期運作必須自給自足,希望未來可以不再向政府或子女要錢。
牧師游雪金上個月退休後也到日托點串珠、刺繡,她說,去年先生過世後,她一度足不出戶,但在姊姊游木蘭鼓勵下,她開始與部落老人互動,「這樣的生活好充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