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自由] 玉里國小噶瑪蘭語教學 一對一


玉里國小噶瑪蘭語教學 一對一
2007/03/07


花蓮縣玉里國小開的噶瑪蘭族語母語教學,是老師潘明治(右)和陳姓學生一對一的迷你教學。 (記者邱顯明攝)
〔記者邱顯明/玉里報導〕非原住民鄉鎮國民中小學母語教學班通常人數不多,玉里國小的噶瑪蘭語教學班更迷你,學生只有一人。

學生只一人 學校開課保障權益

玉里國小開有阿美、布農、太魯閣、都達(賽德克族一支)、噶瑪蘭五種母語教學班,唯獨噶瑪蘭族語只有一名學生,其他族語班至少都有七名以上的學生。校方說,一年級陳姓學生的家長要求孩子學習噶瑪蘭族語,雖然學生只有一人,但事關原住民學生未來升學權益,學校也同意開課。

他們請來有噶瑪蘭族語認證的潘明治擔任教師,他是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舞鶴派出所所長。昨天師生兩人上課,潘明治說,他先熟悉、認識這位學生,再做教學內容的決定。

陳姓學生的父親是噶瑪蘭族人,但他本身不會說族語,他自己對不會說族語深覺遺憾,因此決定讓孩子學習噶瑪蘭族語,希望孩子會說祖先的話。

潘明治說,母語學習環境最重要,這名學生的家庭沒有人會說噶瑪蘭語,回家也無從請教、印證,這樣學習效果較差。但他強調,總比完全不學要好。做為一個噶瑪蘭族人,潘明治希望族人的語言能代代傳承下去。

鐘點費時薪三百二十元 代價不小

玉里國小為這名學生請來母語教師,每個小時要付三百二十元鐘點費,一個學期要付二千元交通費,為了一個學生,這種代價不小。

推動噶瑪蘭語教學 新社國小深入家庭


這一本用噶瑪蘭語寫成的書,是已故法籍神父裴德生前所寫,雖是宗教儀程的記述,卻是唯一一本噶瑪蘭語書。 (記者邱顯明攝)
〔記者邱顯明/豐濱報導〕噶瑪蘭語是國內國小母語教學中學習人數最少的語言,所有教學集中在花蓮縣,以豐濱鄉新社國小教、學最起勁。他們的母語教學已推動到家庭生活上,是母語教學相當成功的社區。

花蓮縣國民小學母語教學,目前只有豐濱鄉新社國小和玉里鎮玉里國小開有噶瑪蘭語母語教學課程,玉里國小噶瑪蘭語班只有學生一人;新社國小有二十四名,幾乎達到全校半數學生在學噶瑪蘭族語。

新社國小教導主任王正雄說,新社村是噶瑪蘭族人聚住區,孩子原有說母語的環境,但因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影響,家人說母語,小朋友仍都習慣以國語回應,造成會聽但不會說的問題。

為了打破這個母語推動瓶頸,學校噶瑪蘭母語教學除正常的課堂教學,還經常舉辦母語話劇表演,前年在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下,學校還把母語推動到家庭裡。

學校找到多戶三代同堂的噶瑪蘭族家庭,鼓勵、補助家人在孩子回家後用母語交談。王正雄說,他們發現這種教室教學搭配家庭的母語學習,效果很好。

他們指定生活化學習家庭後,每個星期派教師考核、驗收,再發給每月一千元的補助。王正雄說,學校已向原民會提出建議,希望增加這種教學補助,讓學習環境擴大,效果更好。

說媽媽的話 僅千餘人


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人不但保有族語,婦女還熟悉噶瑪蘭族特有的香蕉衣編織技術。 (記者邱顯明攝)
原住民族中,除原住山區通稱的原住民,還有俗稱平埔族的原住民也有十二族,但已逐漸被漢化,目前只剩噶瑪蘭族人還在說「媽媽的話」。

噶瑪蘭族原居地是宜蘭縣,清治因吳沙進入開墾,許多噶瑪蘭族部落失去獵場、土地後,被迫移居花蓮縣新城鄉加里宛,再輾轉遷到豐濱鄉新社、立德。

宜蘭縣內、花蓮縣新城鄉加里宛的噶瑪蘭族人,已沒有人會說母語,只有住在花蓮縣豐濱鄉濱海的新社村、豐濱村立德部落一千多人,還以噶瑪蘭語做溝通語言。住在豐濱鄉的噶瑪蘭族人,多數和阿美族人混居,兩族相互通婚,外人很難分出誰是阿美族人誰是噶瑪蘭族人。噶瑪蘭族前新社村長潘金榮說,噶瑪蘭族人通常會說噶瑪蘭族語,也會說阿美族語,但阿美族人只會說阿美族話。

在豐濱鄉傳教四十多年、已故的法籍神父裴德是噶瑪蘭語的權威。他生前曾說,噶瑪蘭族語面臨失傳困境,因為現在說噶瑪蘭語的只有一千多人,如果沒有官方推動、族人自覺,很可能就像其他平埔族語在幾十年後消失。

(記者邱顯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