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
這個學期開了一門「原住民族文學」,為了了解這批選課的大三學生印象中的原住民以及與原住民遭遇的經驗,在學期初期特別安排他們上台用5分鐘的時間口頭報告,事先也請他們撰寫書面報告,以為口頭敘說的基礎資料;儘管是課堂上公開的意見表達,現在大學生開放、坦白、誠懇的一面,仍然清晰展現,比起印象中與我同時在30多年前的大學生的拘謹、羞於表示看法,確實有相當不同。
作業提示中要求學生回想自己與原住民接觸的感覺,並評述有關原住民族的課題,如文化習俗差異、就業及升學優惠等可以自由發揮。在接下來的幾堂課中,逐漸從同學們報告的文字與口頭表達中,擷取到其印象中的原住民:比較黑、會運動、會唱歌、很樂觀、會(愛)喝酒、慷慨、熱情、喜歡幫助別人、孤僻、喜歡開玩笑、愛玩樂器、不太用功、有特別的權益等等,極其不同的樣貌。
現在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曾有遭遇原住民同學,甚至有接觸或交往的體驗,即使都會的校園,也都因為已有許多原住民移入而有原住民學生就讀;這種趨勢在近年來尤其明顯。
許多學生承認,自身有些比較負面的印象如原住民懶惰、骯髒、酗酒、落後、散漫等,其實是由上一代提醒或賦予的,而實際接觸後則感覺並不明顯。部分同學還有受邀或偶然間到過原住民部落,其印象則是著重在居住地域與生活方式的殊異,但是對於那樣的殊異則並沒有價值上的評斷,甚至能理解何以有那樣的差異。
報告結束之後,再請學生閱讀明代陳第《東番記》、郁永河《裨海紀遊》及連橫《台灣通史》中的〈撫墾志〉,讓他們比較過去的文獻,看看當時的「台灣人」是如何看待當時的被稱為「生番」、「熟番」的族群,並提醒同學們,歧視、偏見或尊重、體諒的態度,不一定出現在什麼樣的時空或某人、某群體,近現代也不見得比起過去對異族有更寬宏的肚量。
試看明朝隨沈有容將軍來到台灣的陳第,他眼中所見南台灣的「熟番」,就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年少尊敬長者,而女性掌控家業的母系社會,其中當然有許多與中土漢民社會有巨大殊異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並不任意評斷貶抑,甚且他看到番人嗜吃鹿肉,尤喜鹿肚腸中「將糞未糞」的「百草膏」,認為是絕佳美味,而漢民見到了往往感覺噁心而嘔吐;番人又喜歡養雞,卻不吃雞肉,養雞是要取牠們的長羽毛,裝飾高掛的旗子;看到漢民吃雞肉或雉鳥肉,也會因為噁心而嘔吐!最後,他以「夫熟知正為乎?又烏在口有同嗜也!」作結,認為應該尊重不同的群體對於美味認知與選擇。
嘗試把學生們所提出印象中原住民的特質反置在漢族同學身上,感覺上也不見得突兀!於是發現,同學們的印象正是一種不自覺的心理投射──我看見、注意的,其實可能正是我──某些情境、某些部分的我(們),所以我們覺熟悉、理解,並由之而可以編排厭惡/喜愛、排斥/親近的種種理由。
台灣社會確實已經在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實踐這門課上有很大的進步,這些年輕的孩子蒐集到的資訊比起我們這批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LKK們更多、更廣,也能學習尊重差異;但是開放、自由的環境仍然可能存在造成衝突、對立的禍源,譬如資源分配等,福利國度挪威「殺人魔」、瑞典原住國民與移民區居民的衝突等事件,就是由此發生。國家社會體質的健全與永續、安全的發展,追求公義與公平,合理分配資源,才是確保基本人權的基石。(成大台文所教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