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霧台 探魯凱原鄉
屏東霧台是魯凱族的原鄉之一,在莫拉克風災後交通數次受阻,遊客量大減、觀光稍嫌冷清,但卻也讓整個地方變得幽靜,在部落中遊走舒服而自在。其原鄉的風情依舊,傳統的石板屋、有著可愛座椅的教堂、混融文化元素的建築,加上精美的木雕、陶壺,整體充滿濃厚的部落特色。
報導╱吳孟芳 攝影╱高凱新
從台24線經三地門前往霧台,道路雖不至於柔腸寸斷,卻也崎嶇了起來。修路與邊坡防護的工程進行著,連接霧台的伊拉大橋也如火如荼地興建中,在八八風災之後,霧台就好像是觀光絕緣體,但其實並非災情嚴重,而是那條對外道路讓人有些疑慮。
與風災前熱絡的觀光相比,現在的霧台沒有遊覽車帶來的大批人潮,商業活動銳減,或許就觀光而言,如今的霧台稍嫌冷清,但也因此顯得格外安靜,充滿部落文化的風情仍然,在沈寂中愈發韻味。魯凱族傳統的石板屋,和水泥樓房比鄰而居,而其存在的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與風災前熱絡的觀光相比,現在的霧台沒有遊覽車帶來的大批人潮,商業活動銳減,或許就觀光而言,如今的霧台稍嫌冷清,但也因此顯得格外安靜,充滿部落文化的風情仍然,在沈寂中愈發韻味。魯凱族傳統的石板屋,和水泥樓房比鄰而居,而其存在的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教會座椅 模樣逗趣
石
板屋,是以人工敲擊大石成板狀,再一片片堆疊成的建築。過去因沒有水泥等黏著劑,石板屋很容易受風災、地震而傾倒,為求穩固房子都蓋得不高,即便是在魯凱
族的大本營霧台,最原始的石板屋已不復見,留下來的多半歷經修整,但從大面積的石板立牆與屋頂,還是可窺得它最初的樣貌。
坐落在神山部落的耶穌聖心堂,現在看似低矮平凡,但她卻是霧台第一棟水泥建築(1959年)。受到教會在地化浪潮影響,聖心堂內有穿著魯凱族頭飾、服裝的耶穌像,結合神話的圖騰,其中最令人驚豔與感覺莞爾的,是一排排原住民造型的座椅。
全 都穿著魯凱背心的原住民座椅塑像,臉部一致朝向右方、面對讀經台,教會的杜神父說,這有著側耳傾聽的意涵,絕不是網路上說臉部朝前的話椅子會很難坐。因 為,座位小又會往前滑,這椅子本來就很難坐。但不讓人好坐也有用意,是避免太舒服到睡著、使聚精會神的法寶。後頭以手工編織的背袋,恰巧可以用來裝聖經相 當可愛。
坐落在神山部落的耶穌聖心堂,現在看似低矮平凡,但她卻是霧台第一棟水泥建築(1959年)。受到教會在地化浪潮影響,聖心堂內有穿著魯凱族頭飾、服裝的耶穌像,結合神話的圖騰,其中最令人驚豔與感覺莞爾的,是一排排原住民造型的座椅。
全 都穿著魯凱背心的原住民座椅塑像,臉部一致朝向右方、面對讀經台,教會的杜神父說,這有著側耳傾聽的意涵,絕不是網路上說臉部朝前的話椅子會很難坐。因 為,座位小又會往前滑,這椅子本來就很難坐。但不讓人好坐也有用意,是避免太舒服到睡著、使聚精會神的法寶。後頭以手工編織的背袋,恰巧可以用來裝聖經相 當可愛。
文化融合新舊 部落風情濃
霧 台到處都有原住民風情的塑像,有的襯著藍天與山景,顯現一股山居悠悠的態勢。在霧台社區遊走也常能看到,居民在現代化的建築中融入魯凱族文化元素,像是樓 房的牆面或柱子是以石板堆砌成,幾戶接連相鄰下也呈現出新的原鄉風貌。岩板巷是霧台著名的藝術街,以石雕敘述著魯凱族人的過往生活,值得一探。陶 壺與百步蛇雕刻,裝飾在部落的各個角落,邊坡上繪著魯凱族古老傳說巴冷公主的故事。某些家戶有著較大的庭園,院中有大樹與大片石板,原來這是頭目家的標準 配備,其實在過去也只有頭目家的門眉才能刻上木雕,不過規定早已被打破。若是對扮裝感興趣,部落裡的百合民宿也提供傳統魯凱服飾給遊客拍照留念。
位於村落上方的霧台咖啡,空間既不刻意也不花俏,給人很舒服的感覺。老闆娘秋妹從事咖啡種植已有10多年,店裡提供來自霧台當地的咖啡(80元/杯、咖啡豆半磅600元),喝來略帶酸味也很順口,在交通相形偏遠的部落能喝到這麼一杯,著實令我驚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