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蘋果]母語即生活 否則成死語(臧汀生)

母語即生活 否則成死語(臧汀生)

 
語 言一旦賦予文字對當配套後,往往犧牲原本活潑細膩的語言,以降低文字數量過度孳乳的學習負擔,檢視中國歷代字書與辭書,不難發現許多如今根本不用的「死 字」「死辭」;也就是說中國文字統一教育的推廣,付出的代價就是弱化其語言活力。古來遠離中國政治中心而未能充分獲得「語、文」配套的閩、粵,也因此倖免 於語、文配套的束縛與弱化,保存其細膩的口頭語言,豐富其口語文學表述的揮灑空間,特別是曾與中國斷絕政治統屬關係的台、港兩地。


如 果我們對照清末民初同題的廈門歌仔冊與台灣歌仔冊,即可發現廈門本不免拘泥於文字而半文半白,台灣本則由於大膽擺脫「語、文」對當配套的拘執,容許「任意 書寫」,從而保存其活潑細膩的語言(詳見拙著,「台灣歌仔冊的本土化」2011年5月)。香港更因任意書寫的自由風潮,發展為「優未必勝,劣未必敗」卻 「約定成俗」風行至今的口語俗寫字。足證「保存」「發揚」生活語言途徑,未必要依賴「嚴謹」的文字規劃。

未考量便利需求

無 論是「說」「寫」生活母語,乃至「母語文學」的推動,不是應該以「鼓舞」更多人的參與為首務嗎?那麼初階段如果大家願意「開口說母語」,即使「走精」又有 何妨?「任意寫母語」而不倫不類,有何不可?等到人人能夠「上口」,大眾樂於「下筆」,從而產生「標準母語文字」的需求之後,再進行用字的規劃,豈非「水 到渠成」「事半功倍」?何不參看網路天地裡的年輕人,在沒「台語字」或「羅馬字母」拘束下,是如何任意、快樂地書寫他們的「生活母語」或「生活國語」?始 終強調「從快樂中學習」的黃春明先生演講題目所謂「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主旨或在於此吧!
蔣氏一時鹵莽而成為眾矢之的,固然令人遺憾。然 而,各族母語教學推動團體但知追求自我意志的立即實現,卻未能考量使用者的「便利」需求,強制採用艱澀的「生字」及「羅馬字母」進行「母語」教學所造成的 「困擾」與「畏懼」,同樣也發生在客語及原住民語;十餘年來各族母語教學的「實際」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毋庸諱言。如果真心想要保存、推廣台灣各族群 的母語,而不是將之營造為「專業」,以創造個人的「地位」或「利益」,或許不妨參看下列寓言一則:
宋人有酤(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 (恭),為酒甚美,縣(懸)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使)問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 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甕)而往酤,而狗迓(迎)而齕(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母語」當然是美酒,為何學童、家長與大眾皆有所畏,遂令酒酸而不售?當前推動母語教學者,請反復上文,如何?
作者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