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博碩論文] 原住民原生電影之觀察─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個案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95/碩士
研究生:張芝菁
指導教授:王嵩音

摘要:

        2005年,在一片要求讓原住民說自己的故事、演自己的電影的聲浪出現十年之後,台灣終於有了第一部由原住民著作改編,以真實部落生活為主題的原住民原生電影─《山藸、飛鼠、撒可努》;這部電影雖然仍沒有辦法突破電影的製作高門檻,由原住民執導自己的故事,但原住民終於有了第一部與自己生活相近,從自身觀點出發的電影,不再在台灣電影史上缺席。「山藸、飛鼠、撒可努」如何呈現現在的原住民社會?拍攝過程曾遇到哪些困難?以及不同族群背景的嬝奶H又會對電影產生哪些相異的解讀?這些都是本研究的研究核心。

        因此,研究者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研究對象,透過柏克的戲劇理論對電影分別作內在和外在五因分析,並佐以焦點團體座談對嬝必釦@更深一層的探討。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戲劇內容或真實生活,在原住民社會中,「目的」都是影響行動者採取行動、選擇行動方法的關鍵因素,縱使行動的過程有釵h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拍攝結果也不如預期完美,但對撒可努、撒可努的族人及台灣社會來說,跨出這第一步是很寶貴的經驗,也是很有勇氣的嘗試;可惜香港製片公司和台灣發行公司間的合約爭議,影響到電影在國內的發行和後續的宣傳活動,也中止了DVD的製作、販售和租借通路,減少很多國人認識《山藸‧飛鼠‧撒可努》的管道。

        另外,針對不同族群背景的嬝必釧珧答熊J點團體座談可以看出,漢人觀眾在觀賞這部電影時,無法拋開原本的思考模式,仍用漢人本位的觀點去評價電影內容,他們一方面察覺到新聞中酒與原住民的不當連結,覺得媒體太過強調原住民議題的問題層面,一方面又認為醉漢或酗酒者才是部落中真實的圖像,電影如果以部落生活為背景,就不該刻意避而不談。顯見要台灣觀眾拋開成見,學習把新聞上看到的原住民歌舞視為部落文化的必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