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自由] 往南投尋根 布農族祭槍出發


往南投尋根 布農族祭槍出發
2007/04/17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人離開南投縣郡大流域三百年後,昨天族人扛著槍盛裝祭槍後,前往南投尋根打獵。 (記者邱顯明攝)
遷居三百年 首次回祖籍地

〔記者邱顯明/卓溪報導〕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長老、頭目昨天上午祭槍後,出發前往南投縣信義鄉丹大山發源地出獵、尋根,將在二十日返鄉展開連串打耳祭活動,這也是卓溪鄉布農族遷居三百年後首次辦理回南投祖籍地尋根。二十三日,族人將搭建布農族傳統住屋,二十八日舉行全鄉打耳祭。

南島語族中的布農族人,是國內居住海拔最高、以遊獵為生的原住部族。他們每年四月定期舉辦打耳祭,這種民俗祭典相當於漢人過年、阿美族豐年祭,是他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

打耳祭揭幕 祭槍祈禱平安

卓溪鄉公所打耳祭活動昨天揭開序幕,每個部落三位頭目、長老或村長、代表,先在鄉公所前舉行祭槍。族中祭師林其南祭告祖靈後,出獵、尋根的族人把槍集中放在鄉公所前,用小米、酒祭槍,希望出獵平安、所有「動物到我槍下來」。

鄉公所秘書高忠盛說,尋根隊伍將集體開車前往南投,由信義鄉布農族嚮導引領到丹大山附近祖先發源地探尋祖先居住、發源地,祭告祖靈後並在山區舊獵場打獵,回來後舉行全鄉打耳祭。

他說,卓溪鄉布農族人都源自南投縣郡大、丹大溪流域,約三百年前為追尋獵物翻山進入拉庫拉庫溪,從馬西桑、太倫那斯、大分、賽珂、阿布蘭、米亞桑再遷到阿桑來卡等地,日治後期在「集村移住」政策下,被迫遷村卓溪鄉五個村。

五十多年來,有的部落年年舉辦打耳祭,有的部落已中斷數十年未舉辦。卓溪鄉建政以來,今年是第一次舉辦回到南投祖籍地尋根、出獵,包括打耳祭活動,總經費要二百多萬元。

時代變 傳統與現代生衝突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獵團,出獵前依俗要先祭槍,獵團成員取少量祭品象徵性塗在獵槍上,再由祭師帶頭吟唱祭槍之歌,意思是所有動物到我槍下來!但昨天的祭槍省去了吟唱的部份。 (記者邱顯明攝)
記者邱顯明/特稿

卓溪鄉布農族人愈來愈重視傳統文化,今年首次舉辦離鄉三百年的祖籍地尋根活動,但在時代的演進下,打耳祭打獵、儀式內容也都有了變化,離傳統愈來愈遠。

布農族是南島語族中,居住環境最艱難的一族,族人以慓悍著稱。他們過著遊獵、種小米、芋頭的生活,其中,打獵是他們文化主軸,經由打獵衍生出來的送豬、分肉習俗延續至今。

每年四月舉行的打耳祭是他們打獵文化的具體表徵。打耳祭除了成年族人出獵、經由祭儀凝聚族人情感,也在祭儀中承傳優美、獨特音樂。打耳祭還有一項特殊意義,是把獵回的動物耳朵釘在樹上,讓孩子朝動物耳朵射擊,教導下一代打獵基本技術。

但在時代浪潮下,過去布農族孩子八、九歲就跟著獵團上山打獵,現代的布農族孩子則上學讀書、打電腦,近視愈來愈多。打耳祭教他們射擊,他們學了,多數人也無用武之地。

與布農族打耳祭衝突最大的是法令,法令規定原住民祭祀所需可以申請打獵,但保育類動物不在許可範圍。原住民在高山環境設陷、追獵,很難說只捉野豬,山羊等,保育類動物往往也不請自來。

布農族傳統與現代有許多衝突,如族人出獵要祭槍,獵團只祭槍不唱歌,為的是忌諱聲張。但時代不同了,打耳祭公開舉行就有表演性質,既然是表演就很難兼顧禁忌。

顯然布農族傳統文化在時代浪潮下,變革難免,許多傳統會消失,新的內涵會加入。族人高榮生說,這是無可避免的演變,但希望留下來的是布農族的文化精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