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8/新故鄉動員令第105站/高雄那瑪夏 2014/02/24
《新故鄉願景》畢依、娜烏為族人發聲 成為台灣第15族 爭正名 叫我卡那卡那富族
【執筆:蔡百蕙】
高雄市那瑪夏區山頭上,有一個叫「卡那卡那富」的民族,長久以 來被歸為阿里山的鄒族,他們要爭取正名,成為台灣的第15族。
在那瑪夏出生的畢依,把卡那卡那富的正名運動和文化傳承,內化 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表示,「不正名的話,世界上,永遠不知道
有我們卡那卡那富這一族。」
本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節目,邀請台灣卡那卡 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工作人員畢依和娜烏,接受節目主持人、《
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訪問,介紹這個鮮為人知的卡那卡那富族與正
名運動。
接觸後 才知不是鄒族
畢依說,從前政府歸類他們為曹族(1998年改為鄒族),於是她在
學校裡寫聯絡簿,就寫自己是曹族,「可是說實話,我那時候不喜歡
曹這個名字,人家會笑,好像我們是野草。」她記得小時候祖父母和
父親都是用卡那卡那富族語對話,事實上,他們和阿里山曹族沒有接
觸。
1989年,那瑪夏區公所邀請卡那卡那富族裡的耆老北上,到國家劇 院表演一個月,族人和同時受邀的曹族人接觸,才發現原來他們和曹
族不一樣,族語也不同,於是他們開始思考,要找回自己。「那時候
有意識到不一樣,可是沒有行動,」娜烏說。
雖然沒有立刻採取行動,這個找回自己的想法卻開始發酵。台灣卡 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祕書長周浩翔表示,族裡年輕人希望正
名的想法愈來愈強烈,而第一步,就是先找耆老幫忙,請他們談記憶
中卡那卡那富的語言、文化和傳統工藝等,希望把這些卡那卡那富的
特色整理出來,呈現出和阿里山鄒族的不同。
周浩翔說,卡那卡那富族和鄒族在文化上有相似之處,不過首先在 語言上完全不同,「跟阿里山鄒族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是沒辦法溝通
的。」
語言、祭典、食材大不同
其次,卡那卡那富族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服飾、祭典和食材等,例如 ,河祭。畢依說,河祭主要在祈求上天讓族人可以繼續享受楠梓仙溪
的水生資源,「希望可以延續,有大大的魚讓我們共食。」楠梓仙溪
裡的水藻也是卡那卡那富族人特有食材,周浩翔說,其他族不會去吃
溪裡水藻。
卡那卡那富族烹飪時有特殊的調味方式,周浩翔表示,族人習慣用 一種葉子調味,湯會更好喝,而且,有一種很像肉粽的食物,「是交
換禮物的一種,別族也沒有。」
2011年遞案 僅500族人
近年有賽德克族等正名成功,卡那卡那富族受到鼓舞,於是,201 1年初正式向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遞案,正式推動正名。
對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的認定,原民會委託政大民族所林修澈教授進 行調查,結果確認了語言和文化上,卡那卡那富確實是一個獨立的民
族。
「正名最大的意義,要知道我們是誰,」畢依說。她語帶難過地表 示,卡那卡那富這個名字,現在很多的小朋友不懂,也不見得知道自
己是卡那卡那富。
耆老凋零 傳承陷危機
卡那卡那富族推動正名已3年多,迄今還沒有著落。畢依說,「為
何只是要正名,要知道我是誰會有這麼難?正名不過的話,對後代、
對老人家,要怎麼交代?」如今懂傳統祭典和族語的耆老,剩下不到 10人。她說著說著,忍不住眼眶泛紅。
卡那卡那富族原本即人口稀少,今年初才突破500人,由於耆老們 陸續凋零,依此趨勢下去,正名之外,恐怕在民族實質內涵的文化和
語言傳承上,卡那卡那富將面臨另一個更大的危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