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自由] 【山上的孩子】專題報導/學校在哪裡 校園重建漫長又遙遠


【山上的孩子】專題報導/學校在哪裡 校園重建漫長又遙遠

2010/06/29


小朋友習以為常的沿著陡峭山崖走回家。(記者侯千絹攝)


屏東縣泰武國小佳興中繼校區四月完工,校舍宛如渡假屋。(記者羅欣貞攝)


校舍被土石淹沒的高縣民族國小師生,目前仍得借用他校上課。(記者黃佳琳攝)


泰武國小古謠隊傳唱祖先的歌,肩負排灣文化的傳承使命。(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朱有鈴、侯千絹、羅欣貞、黃佳琳、謝文華、楊久瑩

八八水災重創高雄縣和屏東縣山區學校,有的學童被迫遠離家園,有的學童併入陌生的校園,轉眼就快滿一年了,城裡的孩子幾乎都不記得莫拉克風災的慘況,他們卻還繼續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不時以童言童語問著家長和校長:「我們的學校呢?」

學童遠離家園 寄人籬下

偏偏校園的重建路既漫長又遙遠,多數學校得到今年八月才動工;中繼學校好不容易完工了,卻又發生家長抗爭的罷課事件,生活壓力與教育資源的矛盾,持續在原民部落上演著。

高縣教育處國教科長劉靜文指出,學校必須跟著學生和家長走,災變發生後校園重創,但是政府的第一要務是先處理村民安置,家園都安頓好了之後才能另覓合適的新建校地。

多數新校舍 八月才動工

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家對於新校地的選擇地點看法分歧,既要避開危險地勢,還要離家鄉不太遠,想要兼顧其實很難。有家長擔心上學路途的安全,有家長則為了學校究竟要設在山上或山下起了爭執,等不到共識的家長不耐煩地說:「究竟什麼時候才不必寄人籬下?孩子在學校連上個廁所都不方便,想去學校探望孩子,卻又離家好遙遠!」

高屏仍有378生離開原校

高雄縣在去年八八風災受到影響的學校共十六所,學生人數多達一千四百二十九人,十個多月下來,仍有三所學校、二百零三位學生,因校園毀損嚴重目前仍暫居他校;至於屏東縣亦有四所原鄉學校、四百零九位學生受災,其中一百七十五名離開原校就讀。

屏東縣霧台國小除霧台村外,其餘居民已撤居山下,該校四十六名學生借用瑪家鄉北葉國小舊校舍,至於山上校本部仍有十七名學生,教育處擬從九十九學年起,將借用北葉舊校區的霧台國小學生併入北葉國小。校長歸鴻吉說,校舍靠師生、志工從零打造,每天都是用校車接送孩子們往返安置所和學校。

霧台國小同學多屬魯凱族,北葉國小同學則以排灣族為主,兩校隔著操場上課近一學年,彼此尊重和體諒,今年的全國魯凱小學運動會就在北葉國小舉行,北葉國小以地主身分參加,在眾多魯凱孩子之間獨樹一幟,因為他們成為唯一參賽的排灣小學。

排灣族的泰武國小遭遇更是坎坷。海拔八百公尺的校地,經大雨侵襲後嚴重下滑位移,師生先是遷到接近平地的泰武鄉行政中心佳平村,借用武潭國小佳平分校舊校舍,數月後佳平分校重建工程發包動工,校方只好重回泰武鄉的佳興村。

佳興村在山區半山腰,離居民住家還有一段山路,家長擔心孩子上下學安全,希望繼續留在佳平村。今年四月佳興中繼校區完成增建,全校師生進駐的頭兩天還曾爆發罷課風波,經過縣府強力介入協調,並多方勸說安撫,罷課家長態度才鬆動。

不論是寄人籬下就讀、舉辦跨族校際運動會或者遷校爭辯,大小摩擦不斷,每個磨合過程都是學習。

學校跟部落走 文化不斷根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的遷村地點,過程就一波三折,因為靠近斷層,連看了七處,一個多月前才定案,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說,新學校將是一座光電校園,由於校區就在平地,即時再有豪雨,應該也不必再擔心交通中斷的問題了。

跟著部落遷徙的,還有一座新學校將在瑪家農場誕生,三村有一百多位學齡兒童,將打造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

「學校跟著部落走,就是希望傳統文化不要斷根。」泰武國小古謠隊指導老師查馬克是排灣族人,他說,新的村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部落與學校一定要緊密合作,傳統才能重新生根。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