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自由] 小米酒與高粱酒


小米酒與高粱酒
2008/06/01

廖朝明

飲酒是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五二○總統、副總統就職慶典,籌備當局推出高粱酒及花雕酒做為國宴酒及紀念酒,讓自古即以「小米酒文化」自居的台灣原住民族悵然若失。對照立委高金素梅指摘總統就職演說未提及原住民族,看來,「小米酒」的前景也難以樂觀。

歷來殖民統治政府,莫不透過法制建設來統一不同族群的法治觀,例如,早期原住民部落盛行巫醫治病、私製菸酒、醃製肉類等民生習慣,國家頒布了《醫師法》、《菸酒管理法》(二○○四年已通過《農民或原住民製酒管理辦法》)及《食品衛生管理法》等現代法,目的在縮短原住民族與主流社會表現在外的生活差異。但上述「現代法」施行多年,卻仍無法完全讓原住民族擺脫傳統生活模式,反而使得原住民族的處境更為艱難。受到地理狀況、傳統社會模式、宗教習俗及心理特質等影響,原住民族始終處在一個既無法回歸傳統生活模式、也不願放棄文明生活果實的尷尬情境。

從階級社會關係來說,整個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史,可說是「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法制辯證史。傳統部落政治缺乏「文明性」,是殖民政權要對原住民族部落推行政治現代化的藉口;因此,輕率地以「現代法」觀念的強弱,來為原住民族文化貼上文明與野蠻的標籤。

時至今日,許多觀光客到了原住民族部落地區,非得要品嚐「小米酒」的滋味,想要藉此體會部落的「原味」,讓自己沈浸在擺脫俗世塵囂枷鎖的快感中。但要真正讓原住民族文化所賴以為繼的文化產品,昇華為主流社會所共同接受的產品代表地位,恐怕不是光憑社會族群間的磨合與認同所能成就,更多的努力來自於去除政治人物對原住民族根深柢固的偏見。

金門與馬祖向來是反共堡壘,新政府推出高粱酒做為就職紀念酒及酬酢外賓之國宴酒,一時間,讓海外賓客皆沈浸在兩岸距離已然拉近的歡娛氣氛中。只是,當兩岸統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而累積資本家的財富同時,試問,台灣主體性何在?原住民族的發展該何去何從?已故布農族籍江阿勇牧師犧牲奉獻的精神記憶猶新,期盼江牧師的殞落,能喚起新總統對原住民族文化的重視之外,也要維護原住民族主體性,避免拉大原住民族與主流社會之間的距離。 (作者泰雅族姓名哈勇.巴尚,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博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