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情/苦學原民 出書追根
2007/12/25
僅國小學歷的黑帶.巴彥,在快50歲時學電腦,從一指神功開始摸索,到現在已會熟稔運用記錄、分類和繪圖。(記者廖雪茹攝)
下定決心學習自己文化的黑帶.巴彥,不僅多篇文章獲教育部的獎助,還出版「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專書。(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這個人,顛覆了許多人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他擁有泰雅族的深邃輪廓和壯碩體格,但滴酒不沾;他僅有國小學歷和勞力工作,但他會多種語言、許多創作,還曾受邀到中央研究院做短期研究。他是黑帶.巴彥。
現年五十八歲的黑帶.巴彥,出生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泰雅族部落,十幾歲時,舉家遷居高雄縣三民鄉布農族的部落居住;這個偶然的境遇,卻成了開啟他探討自己文化的一把金鑰匙。
「我在那裡,常跟布農族人一起工作,一起狩獵。看見他們依然過著非常傳統的生活,感觸很深,當時心裡便燃起尋根的念頭,要學習自己的文化。」
從民國五十六年開始,黑帶便利用返鄉,及跟隨教會到各部落當翻譯的服務機會,訪談耆老,蒐集泰雅文化的資料。
在高雄異鄉生活了近二十年,黑帶在婚後遷居台北都會區。僅有小學學歷的黑帶,先、後靠當綑工、板模工、開貨車、挖煤礦、或是砍竹子為生。
小學學歷出書
還受邀中研院研究
雖然生活清苦,但他總是抽空記錄田野見聞,開車暇餘,利用駕駛座上一塊木板充當桌子寫字。黑帶說,很多原住民青年在平地工作被欺侮,有的因失望而自暴自棄;有的學當平地人,丟掉自己的語言、習俗。他為了生存下去,也只好學講平地話,但並沒有忘記自己是泰雅人。
經年累月,黑帶累積了厚厚一疊的紀錄。後來這篇紀錄刊登在山海雜誌,也是黑帶投入研究三十年第一篇被錄用的文章。
因為經常出入部落和研討會,黑帶在八十六年應邀加入PTASAN族群工作研究會,並到中研院做短期研究。憑著苦學,他會說國語、客語、閩南語,也懂得日語及他族語言,並取得族語教師認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