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8日 星期五

[蘋果]身分證不尊重原住民

身分證不尊重原住民

 
曾 被監察院糾正且已有十九年未曾換發的國民身分證,預定於今年七月一日重新換發。內政部表示此款新式身分證具備二十一項先進防偽功能,而且符合潮流採用橫式 書寫格式,無論男女皆為粉紫色。倘若先擱置公民身分在主權國家之中如何被制度性地保護和管控的學術論辯,僅先就暌違近二十年的身分證內容設計來進行檢視, 我們發現內政部在這次政策執行上,並未落實尊重多元族群的原則。


傳統姓名具意義

自 民國八十四年通過原住民「姓名條例修正案」以降,僅有千分之二不到(約莫不超過一千人)的原住民願意改回傳統姓名。除了從小到大各式證明文件需要全數更名 的繁瑣理由之外,究竟是否有社會性或制度性的因素導致原住民不想更改回「原名」?是關心族群議題者應當共同省思的課題。
原住民在當代台灣社會中為 何不願回復蘊含著文化深層意涵的原名,除了潛藏著族群互動過程中歷史包袱的負累,更包納了一種難以傾吐的抑鬱。以制度設計上的限制為例,制式身分證格式讓 原名成為「被限縮的名字」或「變形的名字」。因為欄位的限制,導致戶政人員僅能改以書寫字或請當事人選擇部分姓名置入被限縮的欄位之中。
原住民紀 錄片工作者「馬躍‧比吼」近幾年拍攝了一系列「把名字找回來」的紀錄片,便是希望喚起全民對於「原名」的重視。以達悟人為例,戰後抵達蘭嶼的戶政人員為了 便利政府存查列管在地人口,將諸多不識漢字的達悟人取上奇怪之名,例如:「馬鹿」、「螞蟻」、「瓦斯」等。這種粗劣行徑全然漠視與否定了原住民名字所承載 的歷史文化意義。包括你可以從名字得知這個人的輩分?是否為人父母?射魚神準度?陶甕製作技術?透過原民獨特的命名系統,我們得以理解命名法則和潛藏各族 群的人觀、宇宙觀和價值體系。我們看到了名字不僅是叫喚的符號和指稱,更是一種身分起源和認同。

新欄位尊重族群

無 論今年七月之後,內政部將採用羅馬拼音或中文字書寫原住民傳統姓名,新版身分證格式仍舊未針對原住民傳統姓名的長度賦予高度關注,勢必將重蹈當前的覆轍。 舉例來說,現任原民會主委「陳建年」名字可順利擺放進新身分證的姓名欄位。然而,前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的名字長度便放不進格式之中。內政部身為 主管人民事務的首要機關,更應厚植與建構族群平等的生存環境,作為尊重多元族群的示範。「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廣告詞是高科技時代對於回歸人性的追求與 渴望!當主政者對於新式身分證防偽功能夸夸其辭的同時,應當反思在宣稱高科技的技術編製與設計之前,不如先針對台灣社會「族群多樣性」的需求,徹底檢討新 版國民身分證是否人性化地對待每一位公民?
我們衷心期盼定案版尚未全面付印前,容或有翻案的機會,以符合台灣作為多元社會的美譽。就從身分證的欄位開始,建構族群相互尊重的起點!
林文蘭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