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古樓尋根/ 遷村一甲子 排灣族人傳承
2013/04/06
來義鄉古樓部落遷村一甲子,村民準備了豐盛的美食參與風味餐的競賽。(記者葉永騫攝)
來義國小老師柳文斌說,祖靈之屋的石碑就是當初決定設村的位置。 (記者葉永騫攝)
〔記者葉永騫/來義報導〕古樓部落遷村一甲子,村民舉辦風味餐、才藝競賽及木雕等產品展售來盛大慶祝,來義國小老師柳文斌表示,舊古樓部落以往人口數達到三千人,日治時期怕部落勢力太大,進行五次遷村分化,人口散居到台東縣金峰、達仁鄉,現在的古樓村只有一千三百多人,遷村剛好滿六十年,努力保存部落的傳統文化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來義鄉古樓部落昨天起一連三天舉辦「古樓部落情遷一甲子」活動,在進行祈福祭祀後,部落即展開了風味創意料理大賽、歌謠比賽和聯歡舞會等活動,全體村民盛大參與,連最年長的部落木雕師高慶昌也展出靈媒的法器等作品,並且有老照片資料展等,讓部落年輕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來義國小老師柳文斌表示,古樓部落族語名稱是kul jal jau,日治時期部落戶數達到五百戶,人數有三千人,部落的勢力很強大,日本人怕難以控管,進行人口遷徙及分化,分成五次集體遷徙,將族人分到台東縣金峰鄉、達仁鄉;屏東縣來義鄉則分到南和村及舊古樓村,民國四十二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舊古樓部落遷村到目前的居住地,現在古樓部落有戶數三百八十三戶,人口數一千三百八十九人,比日治時期少了很多。
柳文斌指出,古樓部落就如同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所描寫的原住民部落一樣,被日本強制分戶,不斷的被削弱族群力量,防止反抗,到了國民政府時代,為了便於控管,又將部落再往山下遷移,雖然降低了天然災害,但卻使原住民傳統文化不斷的流失,這次遷村六十年活動,族人特別以舊古樓尋根之旅揭開序幕,藉由追本溯源,追思前人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精神,來提醒後代族人不能忘本,也藉著與祖靈和自然的對話,希望繼續傳承排灣族祖先尊重自然的智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