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撒奇萊雅族
2011/09/27
目前台灣已知文獻紀錄,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花蓮時,撒奇萊雅族即已沿著娑婆礑溪流域居住,與西南山麓的七腳川人、東南側的阿美族人處於分立對峙,直到十九世紀末清軍大舉入侵,撒奇萊雅族與「加禮宛社」的噶瑪蘭人聯合反抗清軍,史稱「達固湖灣事件」,造成撒奇萊雅族分崩離析,族人被迫流散到水璉、磯崎等地,撒奇萊雅族也在花蓮地區的族群發展歷史上銷聲匿跡多年。
早年花蓮火車站以西的地區多是茄冬樹,花蓮人稱為「茄冬腳」,阿美族則稱為「沙古拉」,「沙古拉」在阿美族的意思也指茄冬樹,而部分留在此地的撒奇萊雅族人,也因為該處的茄冬樹,自稱為撒固兒Sakol部落。
日治時代,因為日本人發不出Sakol的音,把當地改名為Sakura,發音在日文的漢字即是「佐倉」,而撒奇萊雅族也在二○○七年成為台灣第十三個原住民族,黃德勇希望透過重新恢復名稱,讓族人的生活點滴與文化展演延續下去,再度喚醒達固湖灣的精神與認同。
(資料來源:花蓮市公所/記者林欣漢整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