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坐鎮 部落神話變身校景
2007/04/26
桃源國小圖書室裡的太陽與月亮神話故事。
在桃子上的蟾蜍訴說著布農族洪水傳說。)
〔記者王秀亭/延平報導〕原住民的神話故事多經由族人口傳而留下,桃源國小為讓學生熟悉自己部落的故事,直接將布農族傳說化為校園一景,讓學生及部落民眾不忘記故事所代表的意涵,並將布農族精神繼續傳承下一代。
走入桃源國小校園之前,迎接賓客的是立在校門左右兩側的「門神」,一隻為坐在桃子上的蟾蜍,另一為站在樹枝上的紅嘴黑鵯,牠們是布農族人遭逢洪水氾濫時期,協助到玉山山頂取火苗的兩大功臣。
再往前走,踏入「布農神話步道」,地面上簡單圖樣訴說著洪水傳說、星星與螃蟹及小孩變鹿等三個精彩傳說。校長古仁發表示,這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童話不只有大野狼、小紅帽等國外故事,或是中國的封神榜,在布農族裡就有許多有趣又具意義的神話。
古仁發指出,為讓校園更「布農」,這幾年逐步增加校園綠地,朝生態校園方向努力,與周遭群山融為一體。此外,更在校門口製作了紅嘴黑鵯及蟾蜍的入口意象,原是希望讓學生效法故事中的兩隻動物的捨身及忍受痛苦、超越極限的精神,具有薪傳意味,卻因校園位置醒目,意外成為外地遊客到桃源村裡必拍照景點之一。
今年配合生態工程,桃源國小進一步改造入口步道,加入更多布農族的神話故事。古仁發說,目前校園裡,包括二樓圖書室裡月亮、太陽傳說,總共有六個布農族故事,也因此,桃源國小不只是個生態校園,也是座布農族神話的校園。
潛移默化 桃源國小學生 布農故事朗朗上口
老師帶著學生在神話步道上,說著「星星與螃蟹」的故事。(記者王秀亭攝)
〔記者王秀亭/延平報導〕「蟾蜍冒著生命危險到玉山山頂,就為了幫布農族人取火苗。」面對外地遊客詢問校門口的意象空間,桃源國小學生對答如流的說著布農族的神話故事。
為讓學生從自己族群的神話故事裡學習布農族的精神,桃源國小近年來將神話故事帶入校園,校長古仁發不僅時常利用早上升旗時間,講述布農族神話故事,並從中啟發、勉勵學生,幾年下來講過的則數已多到不可數,學生也受到潛移默化,只要有遊客好奇詢問,幾乎每位學生都可說上一、兩個故事。
古仁發表示,身為布農族人,知道自己族群的故事,並做好傳承很重要,一方面可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另方面,可做好薪傳。
多年來在升旗時間的努力逐漸收到成效,古仁發說,校長任期畢竟有限,要讓每位畢業於桃源國小的小朋友都能說上一、兩則傳說故事,進行學校生態工程時,校園綠美化不只是改善環境,更在校園入口處做出神話步道,並將其設計成課程,排入三到六年級的上課內容中。
遇到生態工程環境教育時間,五年級老師就會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到神話步道上席地而坐,一個接著一個故事講解,還可同時學母語,學生們都說這是很不一樣的上課經驗。
圖說歷史 知本天主堂區 石板壁畫訴說卑南
知本天主教堂將卑南族口傳登陸發跡史,以石板壁畫裝飾外牆。(記者陳賢義攝)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知本天主堂區內外矮牆石板壁畫重現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口傳沿革,色彩奪目,將部落古傳說化作實景,一幕幕猶如教科書,讓後代族人「看圖說故事」,體會祖先篳路藍縷的艱辛。
據卡地布部落口傳歷史指述,遠古時代該部落族人原本生活在綠島與蘭嶼相連成片的陸地上,直至有一天突逢洪水浩劫,將整片大地完全吞沒,三名倖存的兄弟姊妹,經親人捨身蛻變成太陽與月亮輪流導引,最後乘坐如臼的木頭漂流至太麻里三和村「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前海域登陸,就此開啟該部落的遠古口傳史。
卡地布發展協會總幹事陳鏡榮表示,此口傳史內容充滿神話色彩,但經研析其中脈絡及後續延伸史事,均可交叉印證「陸發岸(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確為該部落祖先源起發跡地。
陳鏡榮說,卡地布部落原本沒有族名,後來才以地名作為聚落名稱,南鄰排灣族人稱該部落為「斯卡洛、卡洛」,北方的阿美族人則喚稱他們為「阿咱、阿咱」,日治時代還一度被納為廣義的排灣族,直至終戰後國民政府才正式命名為「卑南族」。
知本天主堂區外矮牆意象,不僅將上述口傳文史以石板壁畫忠實呈現,讓卡地布族人能經由「看圖說故事」了解部落沿革,並懂得感恩祖先一路篳路藍縷的奮鬥艱辛,也陳述早期天主教會與該部落各家族從對立到融合的演進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