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8日 星期五

[蘋果]鏡頭外的部落觀光

鏡頭外的部落觀光

原住民族部落產業博覽會活動。資料照片
最 近政府正在推行「部落觀光」政策。事實上,原住民熱情豪邁,部落風景優美,加上族群多元,各自擁有服飾及歌舞祭典,這些因素加起來絕對是台灣發展觀光的一 大利多。不過,我在今年初環島一圈,加上蘭嶼,密集拜訪了10族13個部落,發現要發展部落觀光,台灣還有一條崎嶇的山路要走。


哪裡遇見百分之百原住民

其 中最重要的是,也是最可惜的,乃是從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的原住民在政治上被邊陲化,在生活上又被急速同化,再加上教會深入山區的影響,許多具有特色的傳統 儀式與技能,都幾乎無以為繼,像是邵族人的弓琴,布農族人的解夢占卜,甚至連泰雅族原本普遍的口簧琴吹奏也都變得一音難求。
今天忽然說要以具體事 實來呈現部落特色,同時還要與其他族群作區分,進而轉變成吸引觀光客的籌碼,便讓許多部落不知所措。於是當有一個部落以木雕聞名,往往其他部落便跟進模 仿,就像以前山地觀光區千篇一律的小米酒和麻糬一樣,雖然號稱原住民特色,卻不見其中自己的族群識別。
而即使仍然保存的原住民生活文化,其實也都 正面臨著漢人思考以及行政系統的牽制。例如政府希望他們保持祭典的傳統,然而因此衍生的狩獵行為,卻最好不要;鼓勵他們重建以前的石板屋,但是要從河川取 得這些石材卻是於法不容;就算要創作木雕,也被告知不能再到海邊撿拾大型漂流木;看起來只是個別行為的禁止,背後卻是連帶社會意義的萎縮消失,例如因打獵 而發揚的教育訓練、階級倫理、資源共享觀念,可能都難再傳承。

弱勢族群文化傳承瓶頸多

許多部落因此擔心,他們的文化保存最後可能只剩唱歌跳舞了!他們不解的說︰你們漢人怎能一方面希望原住民跟你們接受一樣的價值觀,遵守一樣的規則,但另一方面,又夢想能在這些山地鄉得到不同的文化體驗?
去過印尼峇里島的人都難以忘懷,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乃是,遊客不但接觸到一個非常豐富的異國文化,而且過程都很自然的發生;你順應著當地人的節奏 生活,在黃昏的時候參與祭典,到海邊觀賞舞蹈……。一切經驗如此美好,使人幾乎忘記這不過是付錢便可完成的商業行為。事實上,文化差異本來就是旅遊觀光事 業中的一個重大賣點,賣的東西正是一個情境和夢想:啊!如果我可以在這種地方生活該多好!
實質的生活經驗要順利轉化成觀光商業行為當然有其困難,不過如果我們今天希望到山上去還能夠遇見勇敢的獵人、會說故事的長者、在大自然中創作的藝術家、以及月光下跳舞的快樂女孩,那倒是需要想想,我們又應該給原住民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空間呢?

陳松琳(傳播工作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