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兒時受助 原民夫妻樂當寄養家庭
2014-06-22
毛俊傑、梁秀英 盼回饋社會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兒時曾受幫助,長大想回饋,能做多少算多少。」擔任台東家扶中心寄養父母兩年多的毛俊傑、梁秀英,一個是布農族人,一個是排灣族人,兩人在安置機構成長、相識到結婚,隨著兒女逐漸長大,夫妻倆選擇成為寄養家庭回饋社會,梁秀英說,相似經驗確實讓照顧寄養童的過程中,多了一份同理心,更能感受孩童的需要。
兒時曾受助的梁秀英,婚後與丈夫毛俊傑加入寄養家庭行列,作為對社會的回饋。(記者王秀亭攝)
梁秀英表示,兒時家境貧困,曾受世界展望會、家扶中心物資協助,後因家庭變故,進入安置機構,認識丈夫毛俊傑,結婚後,丈夫回到安置機構工作,育有一對兒女,自己則是個全職家管,兩年多前知道家扶中心招募寄養家庭,心想小時候有被幫助過的經驗,且當寄養媽媽,在家就可帶小孩,心想「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決定報名試試看。
兩年多的寄養家庭經驗,梁秀英照顧過四名寄養童,其中三名是原住民,她說,帶了寄養童後,才了解有這麼多孩子需要協助,且每位孩童的家庭狀況較以往複雜許多,更需要社會資源的介入與協助,一路上陪伴著孩子,帶寄養童做早期療育,一路摸索照顧方式,家扶中心也適時地給予後援。
梁秀英坦言以前的照顧方式和現在的方法大不同,照顧過程中也曾挫折,在安置機構服務的丈夫梁俊傑反而更了解孩子的狀況,與孩童溝通,自己則是從中學習互動方式,過程中,孩子進步了,自己也跟著成長。
台東家扶中心社工員段秀玉表示,今年寄養家庭招募至六月底,已有廿二戶家庭在家扶留下資料,其中五戶已繳齊證件,有意願的家庭詢問及報名的積極度比去年高,但今年目標數是十戶,家扶會把握最後報名時間,以簡訊或電話再鼓勵有意願的家庭投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