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自由] 硬頸廖賢德 再窮也堅守原民文物


硬頸廖賢德 再窮也堅守原民文物

2012/10/29


新竹縣從事泰雅文化研究的廖賢德,日前應邀赴中國廈門理工學院演說,分享三十年田野調查的經驗。 (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竹縣報導〕新竹縣從事泰雅文化研究的廖賢德,日前應邀赴中國廈門理工學院演說,分享三十年田野調查的經驗;對於廖收藏的台灣原住民文物,校方深感震驚,希望他捐給博物館收藏,並將回報五百萬人民幣,但被廖婉拒,再窮也堅持要將「文化寶藏」留在台灣。曾出價500萬人民幣盼他捐出

現年六十一歲的廖賢德,是竹東鎮客家人,因為熱愛山林,加上憂心原住民語言和文化逐漸消失,毅然離開職場投入山地鄉田野調查,粗衣淡食,縮緊開銷,三十年來踏遍尖石和五峰五十多個部落,收藏一千多件客家古物及一百多件泰雅族等族群文物。

在中央大學校友的引介下,廖賢德以台灣民間學者的身分,廿日應邀前往中國福建省廈門理工學院,著泰雅族服飾出席海峽兩岸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分享台灣原住民文化調查的田野反思,用圖片介紹賽夏族矮靈祭,並現場表演泰雅族口簧琴。

廖賢德認為,對弱勢族群進行傳統文化調查時,不能以文化融合的態度,而是應該深入部落長期與族人相處,選擇具代表性的人記錄口述歷史,尊重族人的「自我」表述,而不能用「他者」的觀點驗證或強加在他們身上;同時,更應該從民間神話、傳說來了解民族文化。

廈門理工學院教授劉芝鳳等人曾參觀廖賢德的竹東工作坊,對於廖的收藏相當震驚。由於學校正要興建人類學博物館,在四天的參訪行程中,劉主動提議希望廖捐出文物供學校館藏,邀請廖協助展覽,並將回報五百萬人民幣感謝他的辛勞。

廖賢德表示感謝但當場婉拒,他說,文物見證客家人刻苦勤儉的生活及原住民在崇山峻嶺求生存的歷史,唯有留在原地、留給後代才能彰顯其價值,「我是在為五十年後的歷史做準備」;多年來他努力籌設「原客文教基金會」,希望台灣政府和社會大眾也能珍視。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