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傳播政策 龍應台還要等多久?
新頭殼newtalk 2012.06.02 文/林靖堂
台灣第一個文化部於5月21日正式成立,部長龍應台也於3天後,隆重發表未來的文化政策規劃方向。然而,從組織架構與業務規劃上,文化部極重要的傳播與公共廣電媒體政策,卻未見著墨。龍應台更多次表達,要社會給她時間「再等等」。但是,台灣的傳播政策還能再等多久?
不只是傳播政策,包括龍應台親自宣布的文化政策方針,只要關乎文化部政策業務具體內容的問題,龍應台大多以「請給她時間學習做功課」、「再等等」,以及「尊重她的專業團隊」等類似說法回應,外界仍無從得知文化部要如何帶領台灣文化與傳播走向何方?
我們能夠理解,一位作家跨入公共政策規劃與執行的政務官,有一定門檻;我們也能夠明白,一個部會的草創與成立,需要時間重整、適應。但是,龍應台也不應一手要求社會給予時間,一手又說請尊重專業的政策團隊。既然已有行之多年的「專業政策團隊」,那是否「蜜月期後」,就應該趕緊擘劃出一套政策藍圖?
龍應台自稱接任文建會主委後,過去3個月間是一輪一輪地聽取報告,才能完成日前公布的文化政策施政藍圖;那是否,文化部的傳播與公廣政策,社會要在等待3個月之久?好歹,龍部長要給社會一個等待期,得以讓社會各界乃至於關心媒體的公民團體期待與安心?
讓人不明白的是,龍應台未接任龍主委、龍部長前,並非對媒體文化政策沒有著墨與思考,為何上任後,還向社會不斷索討「政策蜜月期」?
龍應台早在2008年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三期刊載的〈文化政策,為什麼?(上)、(中)、(下)〉三篇,同年以〈台灣未來,一塊三毛?〉就教當時總統候選人四大問題的相關資料中,已透露出她對媒體文化的關注,甚至具體表達「台語公共電視台」訴求,要求總統候選人回應。在在顯示,龍應台對媒體/傳播政策,不是完全沒有sense。
只是時至今日,龍應台身分從作家到部長後,卻一再要求社會給予學習傳播政策的時間。日前雖然具體表達了對「台語公共電視台」的政策態度,但卻是令人失望的模糊回答「當然要,但經費不是重點」,而具體的公視設台規劃策略,仍在未定之天。
台灣公廣集團的問題,百廢待舉,龍應台要傷的腦筋很多,但再不處理將可能危及台灣社會的民主與媒體產業。
包括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延任爭議與第五屆公視董監事會人事案、公視法修法、台語電視台規劃、公視CH30 HD高畫質頻道規劃、NCC與各方NGO組織訴求的公視兒童頻道規劃、多年前的公視南部台建台規劃、原民台獨立問題、華視盈虧與定位問題…有些問題雖非龍應台能以文化部長之姿直接介入,但大多數問題,仍需文化部政策規劃與實際輔佐,得有結果。
公視更是馬總統數位匯流與媒體數位化政策的領頭羊角色,文化部與NCC同是負擔台灣傳播政策方向的兩大機關,龍部長能不處理嗎?
龍應台在2008年〈文化政策,為什麼?(下)〉的文章中曾提及,文化政策的關鍵不是「產業化」,而是「民主化」。文化部所主管的傳媒與公廣政策業務,正是文化展演的窗口、文化下鄉政策的具體方式之一、方言保護,文化培養與民主發展的社會公器。
如此,請問龍部長,雖然傳播政策極為重要,需要時間鉅細靡遺規劃思考,但「再等等」我們還要等多久?
台灣第一個文化部於5月21日正式成立,部長龍應台也於3天後,隆重發表未來的文化政策規劃方向。然而,從組織架構與業務規劃上,文化部極重要的傳播與公共廣電媒體政策,卻未見著墨。龍應台更多次表達,要社會給她時間「再等等」。但是,台灣的傳播政策還能再等多久?
不只是傳播政策,包括龍應台親自宣布的文化政策方針,只要關乎文化部政策業務具體內容的問題,龍應台大多以「請給她時間學習做功課」、「再等等」,以及「尊重她的專業團隊」等類似說法回應,外界仍無從得知文化部要如何帶領台灣文化與傳播走向何方?
我們能夠理解,一位作家跨入公共政策規劃與執行的政務官,有一定門檻;我們也能夠明白,一個部會的草創與成立,需要時間重整、適應。但是,龍應台也不應一手要求社會給予時間,一手又說請尊重專業的政策團隊。既然已有行之多年的「專業政策團隊」,那是否「蜜月期後」,就應該趕緊擘劃出一套政策藍圖?
龍應台自稱接任文建會主委後,過去3個月間是一輪一輪地聽取報告,才能完成日前公布的文化政策施政藍圖;那是否,文化部的傳播與公廣政策,社會要在等待3個月之久?好歹,龍部長要給社會一個等待期,得以讓社會各界乃至於關心媒體的公民團體期待與安心?
讓人不明白的是,龍應台未接任龍主委、龍部長前,並非對媒體文化政策沒有著墨與思考,為何上任後,還向社會不斷索討「政策蜜月期」?
龍應台早在2008年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三期刊載的〈文化政策,為什麼?(上)、(中)、(下)〉三篇,同年以〈台灣未來,一塊三毛?〉就教當時總統候選人四大問題的相關資料中,已透露出她對媒體文化的關注,甚至具體表達「台語公共電視台」訴求,要求總統候選人回應。在在顯示,龍應台對媒體/傳播政策,不是完全沒有sense。
只是時至今日,龍應台身分從作家到部長後,卻一再要求社會給予學習傳播政策的時間。日前雖然具體表達了對「台語公共電視台」的政策態度,但卻是令人失望的模糊回答「當然要,但經費不是重點」,而具體的公視設台規劃策略,仍在未定之天。
台灣公廣集團的問題,百廢待舉,龍應台要傷的腦筋很多,但再不處理將可能危及台灣社會的民主與媒體產業。
包括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延任爭議與第五屆公視董監事會人事案、公視法修法、台語電視台規劃、公視CH30 HD高畫質頻道規劃、NCC與各方NGO組織訴求的公視兒童頻道規劃、多年前的公視南部台建台規劃、原民台獨立問題、華視盈虧與定位問題…有些問題雖非龍應台能以文化部長之姿直接介入,但大多數問題,仍需文化部政策規劃與實際輔佐,得有結果。
公視更是馬總統數位匯流與媒體數位化政策的領頭羊角色,文化部與NCC同是負擔台灣傳播政策方向的兩大機關,龍部長能不處理嗎?
龍應台在2008年〈文化政策,為什麼?(下)〉的文章中曾提及,文化政策的關鍵不是「產業化」,而是「民主化」。文化部所主管的傳媒與公廣政策業務,正是文化展演的窗口、文化下鄉政策的具體方式之一、方言保護,文化培養與民主發展的社會公器。
如此,請問龍部長,雖然傳播政策極為重要,需要時間鉅細靡遺規劃思考,但「再等等」我們還要等多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