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自由] 山上孩子下山來/找回信念 原鄉文化不斷層


山上孩子下山來/找回信念 原鄉文化不斷層

2010/06/30


霧台國小森巴鼓隊充滿活力,學生在鼓與舞的撫慰下,勇敢面對重建之路。(記者羅欣貞攝)


山上許多父母必須想辦法出外工作謀生,年幼的下一代多交給長輩照料。 (記者楊久瑩攝)

記者謝文華、楊久瑩、羅欣貞

同樣是災民,返鄉重建和落腳平地的孩子,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命運!

多了網咖、超商的刺激

從山上來到山下,雖然多了不同的文化刺激,卻也讓原鄉文化斷根的危機浮現,為了生存,山下的父母必須努力掙錢,照顧孩子的事只能暫擱一旁,親子互動頓時出現空白;少了原鄉的飛鼠、大樹與鄉野林道,多了網咖與超商,少了到學校串門子的家長,卻多了一群搭遊覽車遠地上下學的孩子…。

一位從山上來到山下的大愛村原住民說,來到平地沒辦法採野菜、喝山泉水,樣樣都要花錢,夫妻倆都得去工作,孩子如果沒有長輩照顧,就得當鑰匙兒,孩子的教育與陪伴已是次要問題,畢竟要會掙錢,生活才有溫飽。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達努巴克觀察,原住民來到平地住進永久屋,絕大多數都只有短期就業機會,坐吃山空的現實隱憂讓大人的眉頭皺得更緊了。在山下,樣樣都要用錢買,生活擔子比以往沉重不少。

更麻煩的是,來到平地的原住民孩子,更容易跟漢人小孩一樣泡網咖,過起「超商化」的生活。超商確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但是超商也成了孩子的避難所,缺了東西就到超商找,一直買一直買,「超商化」的消費模式徹底瓦解原住民傳統消費型態和觀念。由於父母收入匱乏,有些孩子竟出現「誰給我錢,我就認他當老大」的價值觀,遺忘的不只是敬天惜物的傳統美德,早熟的成人價值觀亦扭曲了單純的人性。

解鄉愁 森巴鼓重陣士氣

但是有更多的有心人不願被現實擊垮,有人試圖從傳統文化中找回價值信念,有人則從運動器材中找到了靈感。例如,霧台國小的小帆等十八位鼓手,災後把森巴鼓都搬下了山,將魯凱族舞蹈、傳統歌曲與森巴鼓結合,慰藉了孩子的鄉愁,也振奮大家的士氣,也讓原本亂了的步伐,逐漸找回拍子。

例如,從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退休的王萬泉老師,發現原本習慣在山野間奔跑的孩子們下山後,個個悶得發慌,於是他發起「運動療育」,結合社會資源帶來了獨輪車,在大愛村開始教導孩子學騎獨輪車,從開始的舉步維艱到後來的縱情奔馳,孩子笑了、樂了,運動的樂趣重新回來了。

環境或許變了,但是事在人為,本色價值全看人心如何去定義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