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自由] 部落大學 明年開課


部落大學 明年開課
2007/12/06


六十二歲的余秀英(左)由先生陪著學做手藝,不忘原住民傳統技藝。(記者盧賢秀攝)
市府、議員 合力籌設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為加強都會原住民的謀生能力、傳承文化母語,基隆市政府和市議員馬賢生正籌設原住民部落大學,初步由基隆社區大學支援,陸續辦原住民職訓技藝課程,希望明年能夠成立部落大學。

基隆市原住民約三千人左右,以原美族為主,主要分佈在中正區與七堵區。目前在中正區八尺門有海濱國宅,是原住民的部落之一,海濱國宅旁有座原住民文化會館和廣場,展示原住民生活受狩獵技藝音樂等文物。

在基隆市生活的原住民,捕魚維生較多,但漁業不景氣,原住民改做營建業,當模板工,生活相當清苦。

傳承文化 開辦職訓

市議員馬賢生與市府原住民行政課為加強原住民技藝與文化傳承,打算在原住民文化會館開辦原住民部落大學,初期以職業技藝訓練課程為主,改善原住民謀生能力。

初期將請基隆社區大學支援師資,開辦原住民餐飲證照班、美容美髮班、電腦班、裁縫班、十字繡等課程,將來也可以配合原住民會館,販售原住民特產、風味餐,也可以教民眾DIY。

原住民行政課將調查原住民需求,開辦最實用的課程,希望明年原住民部落大學明年可以陸續開課。

原民魚簍 變成吊飾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原住民捕魚的魚簍縮小版成了可愛的筆桶、吊飾,籃子變成了花盆」!基隆社區大學今年首次和原住民勵馨協會合作,利用打包帶取代黃藤或竹子,把原住民生活使用的各項器皿變成飾品,或是一般人使用的花藍等器具,精緻可愛又不失原味。

基隆市退休校長朱崇能在社區大學教授傳統工藝,可以利用吸管或鐵罐等廢棄物做出各式童玩,他也利用打包帶編織出各種器皿、玩具,不但好玩還有科學原理。

這次社區大學與原住民勵馨協會合作,不是教原住民做童玩,是教原住民利用以前藤編的手藝,製作各式的器皿。

勵馨協會理事長林慧美說,以前原住民都是取材於大自然,但是現在竹子和黃滕的人少了,材料取得比較有限。打包帶和藤編的手法幾乎一樣,以因利用打包帶製作以前原住民的器皿很快就能夠上手。

不過以前原住民藤編的用具,都和生活脫離不了關係,現在捕魚或狩獵行為已經少了,再做以前的器具已不實用,朱崇能便加以改良,讓原住民的編製品變成「縮小版」,大魚簍變成桌上的筆桶、吊飾、鑰匙圈;大籃子變成花盆,還可編製各種色彩鮮艷的包包。連六十二歲的阿嬤余秀英也學得很高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