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自由] 「巴則海」 源起平埔族群名


「巴則海」 源起平埔族群名
2007/12/18

〔記者張瑞楨/中縣報導〕巴則海族曾經是中部地區最強盛的平埔族群之一,西元一六九七年到台灣開採硫礦的書生郁永河,就在其《裨海紀遊》內提到這個族群,嘉慶年間漢人郭百年殘殺埔里地區原住民之後,部分巴則海族遷入埔里取代舊原住民勢力,學術單位也收藏該族諸多文物,並收錄耆老母語。

巴則海族又有巴宰族、拍宰海族等譯名,居住地以豐原為中心,勢力最廣為北起大甲溪岸,南到潭子鄉,東西分別從東勢鎮延伸到大度山,據傳嘉慶至道光年間受到漢人開墾的壓迫,再加上埔里原住民勢力失衡,該族陸續遷居到埔里、苗栗縣三義鄉等地。

有學者認為,南投縣埔里鎮「眉溪四庄」的平埔族原住民噶哈巫族,是巴則海族的一支,他們的部分習俗仍流傳至今,包括從歲末「收穫祭」與「祖靈祭」演變而來的「番仔過年」,用香草與米漿製作「阿拉粿」,還有賽跑競技爭奪旗標的「走標」,在田間圍著火堆唱母語歌謠的「牽田」等。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經記載該族適婚男女,會拔掉二顆門牙象徵成年,並有獵人頭祭祀的風俗,另外,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央研究院等學術單位,也收藏許多巴則海族文物,包括造型優美的戒指與織布,並有學者探訪埔里耆老收錄語言歌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