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屏東泰武鄉災後重建記錄:跨族群、跨部門合作的啟示


前言: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使得很多原住民部落受災,面臨
遷村的抉擇。這場颱風,也讓台大新聞所團隊執行的佳興部落文化典藏計畫,轉
型成為災後重建記錄。
    莫拉克颱風來襲前,我們已經進行屏東縣佳興村數位典藏計畫達兩年時間,
記錄部落的文化、節慶活動,和部落文史工作者、木雕師、泰武國小老師都有往
來和合作。任教於泰武鄉泰武國小的排灣族族語老師邱宵鳳,是我們長年合作夥
伴。在一次災後的見面中,宵鳳對於遷村問題,憂心忡忡。那一席談話,促使我
們投注心力記錄泰武鄉災後變化。
    宵鳳所服務的泰武國小,災後嚴重走山,校地龜裂,步上遷校命運;泰武國
小學區所在的泰武村,經勘查為安全堪虞部落,必須遷村;與泰武村相鄰、一半
學童所在的佳興村,雖然安全無虞,但也因學校遷走,而大受影響。平日寧靜的
山區部落,一瞬間人心惶惶(洪貞玲,2011)。
    對於從事部落典藏的我們而言,除了典藏排灣族的文化傳統,更應該及時進
行災後記錄,回應部落族人的需求。從此,在災後重建的路途上,開啟了台大新
聞所與屏東泰武部落的跨族群、跨部門合作。








參考書目




林照真(2011)。〈正視災難中的原住民困境〉,《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
武重建路》,頁6-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屏東縣泰武國小。
洪貞玲編(2010)。《原地發聲-原住民典藏故事書》。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
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洪貞玲編(2011)。《大武山的歌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屏東縣
泰武國小。
洪貞玲 (2012)。〈原住民數位典藏與在地力量:以佳興部落文化保存為例〉,《原
住民文化傳播學刊》,2:22-39。
查慧瑛(2011)。《唱山謠、悵山遙—泰武國小的莫拉克重建路》。國立臺灣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式文(2002)。〈網際網路在災難事件中的傳播功能:理論與實務的辯證〉,《新
聞學研究》,71:133-158。
黃葳葳(1995)。〈回歸本土乎?有線電視與偏遠地區民眾〉,《廣播與電視》,2(1):
167-209。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台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
《台灣民主季刊》,1(4):109-38。
陳建甫 (2003)。〈震災經驗、重建行動與社群認同--以南投九二一重建區不同世
代原住民為例〉,《臺灣鄉村研究》,1: 43-71。
張維安、胡嘉志、陳仲偉(2002)。〈網際網路與地震救難〉。《資訊社會研究》,
2: 242-250。
劉幼琍(1998)。〈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廣播與電視》,
2(1): 167-209。

0 意見:

張貼留言